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重磅推出>>正文内容
翁同龢“下岗”:皇帝的老师不好当 >> 阅读

翁同龢“下岗”:皇帝的老师不好当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本来,因为翁师傅推荐康有为,光绪一度还挺高兴,高兴他和翁师傅终于又有了共同语言。但没想到,当光绪在四月初七兴冲冲地和翁师傅说起康有为时,翁却忽然异常冷淡地说:“臣与康不往来。”这令光绪很惊讶,忙问缘故。翁说:“此人居心叵测。”这一下光绪更奇怪了:“这个人不是你引荐的吗?既然居心叵测,何以以前不说?”翁说:“臣近见其《孔子改制考》知之。”
 
光绪对此说法很不以为然,要知道,翁师傅当初力荐康有为时,可是说过其才胜臣百倍的话。第二天他又和翁师傅说起康有为,翁同 便把昨天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光绪便强令翁去找康有为,翁同 索性打起官腔:“可以让总理衙门办嘛。”但光绪坚持让他去办,要翁亲自传知和康关系密切的张荫桓,去索要康的著作来看。翁师傅也硬气,继续抵制,甚至反问小皇帝:“张某日日进见,何不面谕?”
 
这一下,光绪彻底愤怒了。而翁师傅似乎觉得还不过瘾,在被罢免的前几天,他和皇上又屡起争执。先是二十四日光绪要在宫内接见外国使节,翁同 以为不可。同时发生张荫桓遭参劾事件,光绪怀疑是翁同 与彼有隙 ”所致,故令翁“ 推重力保之 ”,翁“ 据理力争,不敢阿附 ”。二十五日,学士徐致靖奏保康有为、张元济、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为“ 通达时务人材 ”,光绪思贤若渴,当天就想召见,但翁同 却主张“ 宜稍缓 ”。二十六日早朝,光绪想赏给张荫桓“宝星”( 勋章 ),翁又表现不爽。而光绪不仅决定赏给张荫桓一等第三宝星,还刺激老师傅说:“ 李鸿章也可赏。
 
或许,那一刻翁师傅就已经预感到不妙了,但他还不清楚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其实光绪对翁师傅已经忍无可忍了。所谓芝兰当道,不得不锄。现在光绪一门心思地快速变法,也顾不得许多了。谁对变法有微词,就要拿掉。哪怕这个人是和自己有师生之谊甚至情同父子的翁师傅。这样想着,光绪亲自提笔书写了罢免翁师傅的上谕。
 
一般而言,皇上并不需要亲笔写上谕,就目前可见的文物档案而言,光绪在百日维新前后亲笔书写的上谕只有五份,其中之一就是这份罢免翁同 的上谕。这也是这份上谕的结尾是“特谕”而不是“钦此”的奥妙所在—对老于官场的翁同 而言,当他听到这“特谕”两字的时候,就该知道,这次人事变动是光绪的心意,而不是颐和园方面的阴谋。
 
现在,让我们再看看这份光绪御笔亲写的上谕。
 
上谕说翁同 近来办事多不允协”、“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 ”,显然是有本而发的,是光绪的真心话。而 “屡经有人参奏 ”一句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当时确实有很多人出于各种动机参劾翁同 。但接着说老师傅“ 渐露揽权狂悖情状 ”,那可就不免冤枉死翁同 了。可是,这就是政治。要不这么说,单靠前面那一串,是不能得出“ 断难胜枢机之任 ”的结论的;而得不出这个结论,就不能随便罢免重臣。和历史上那些任意罗织罪名、置人死地,随便让臣子为自己牺牲的君主比起来,光绪的心已经比较软了。但作为光绪的第一次硬心肠行动,他选在老师傅生日这天签发“下岗令”,而且一脚就把老师傅踢回原籍,出手又委实太狠了一些。
 
 
对于翁同 的被罢免,最震惊的人莫过于颐和园里的西太后慈禧了。
 
说起来,慈禧早就想收拾这个碍眼的老东西,但却一直没有找到好时机。另外她也不想为了这个老头与皇帝过于尖锐对立,于是就暂时搁置了这个议题。没想到现在皇上居然自己把这个老东西给收拾了。
 
在她看来,光绪的这个决定,真是太可笑、太愚蠢了。这是断自己的手臂。因为整个大清国里再没有比翁同 更忠于光绪的人了。而理由仅仅是一点点意气之争,这不是太小孩子气了吗?难道政治是过家家不成?慈禧深知,只有聚集到最大力量的人,才能成为政坛的胜利者。故而要善于使各种各样的人才为己所用,手下之间分歧越大,越便于在上者驾驭。这就是帝王之术,这就叫分化瓦解、互相制衡。
 
慈禧是一贯只讲权力斗争的,所以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她先是批准罢免翁同 ,继而便开始进行新的人事安排了。
 
翁师傅是汉人,而军机大臣是要保持满汉比例的,故而翁师傅出缺,补进来的也只能是汉人。这一补,就把直隶总督王文韶补了进去。而在大清国,直隶总督一向和朝廷政局生死攸关。现在,这个要职又出缺了。谁补呢?太后没明说,只是说先让荣禄代理。这也就意味着整个直隶地区都更紧密地攥在了西太后的手里。
 
这样一来,从罢免翁同 到安排王文韶补缺,再到给荣禄挪位子,都是随机应变,却正好变成一气呵成的连环拳。要是自己操刀,反而不见得这么顺当。
 
难道皇上真的不懂这些吗?慈禧想着,不由得替祖宗的基业担忧起来。
 
同样的一场春雨里,折射出了三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小皇帝急于变法,急得丧失了政治生存的基本理性;老师傅要小皇帝当新康熙,却完全忽略了新时代的新要求;老太后却想着怎样在不丢失自己政治地位的前提下保住祖宗的基业,为此,关键时刻不惜像小皇帝拿掉翁师傅那样为紫禁城换马。
 
于是,翁同 的“下岗”也就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转折点。从这一刻开始,戊戌年的政局更加晦暗复杂,更加杀气腾腾。中国的历史,也随之转向另一个暗礁密布的侧面。
 

 


共3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9142个字符
作者:王鼎杰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