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民间记忆>>正文内容
揭秘:中国第一个与最后一个“人民公社” >> 阅读

揭秘:中国第一个与最后一个“人民公社”

作者:李 漠 来源:《小康》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9日 点击数: ( 字体: )

 
1959年冬天的那场大雪,让本已饥肠辘辘的豫南百姓永生难忘。数十年难得一遇的大雪,把许多房子压塌了,也把整个豫南变成了孝服一样的颜色。
 
到了1960年夏天,信阳地区的大食堂普遍断炊,最严重的村子80天没有一粒粮食,浮肿病洪水般蔓延,农民大量逃生。而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还在吆喝:“不是没有粮食,而是粮食很多,90%的人是思想问题。”他下令公安部门“限期消灭外流人员”,终于酿成震惊全国的“信阳事件”。
 
让人隐忧的“新浮夸”
 
在村民的指点下,记者来到韩楼村当年那2.9亩小麦“卫星”的制造地,弯腰抓起一把普通又非同寻常的黄土,王姓村民说:“那时亩产顶多700斤就敢吹3821斤,现在亩产也就是1000斤左右。”小麦“卫星”事件的参与者钟青德、陈世俊、陈丙寅等,都已过世。被毛主席接见过的陈丙寅,去世最晚,死于2006年。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天的查岈山百姓依然为“新浮夸”困绕和担忧。
 
“我家孩子在郑州读大学,家里穷就想报个贫困生,可学校一查,我们村竟是亿元村,就不批了,”韩楼村的李姓妇女挥舞着手臂向记者诉说:“什么亿元村啊,百姓穷得只能外出打工,村里路坏了没人修,韩楼村跟钟庄之间的桥塌了也没人管!”
 
沿着坑坑洼洼的道路,记者来到断桥前,闻讯而至的村民抱怨到:“桥已经断了很久,大雨天孩子们根本无法过河上学。”
 
说到亿元村,赵长玉发出了高亢的愤怨“比较其它乡,查岈山也就一般化,比较过去,现在就是能吃饱了,”赵长玉还告诉记者:“1958年前后,桥和路都好,那时老有人参观,现在没人管了。”
 
“亿元村,那是前几年的事儿了。村里有些私营企业,算在了村里,就上报了亿元村,那也是不现实的,现在的查岈山已经走上求真务实的发展之路了。”遂平县委的一位干部这样告诉记者。是这样吗?记者了解到,查岈山乡乡长王建辉曾对媒体说,查岈山公社旧址很具有开发价值,通过各种旅游推介活动,要让这些人文景点和国家4A级查岈山自然风景区互相映衬,提高美誉度。而记者对查岈山乡的采访却费尽口舌,接待记者的查岈山乡办公室的孟主任,似乎在极力回避着什么。
 
“查岈山公社是浮夸风的发源地,反面教材一个,展览馆也不收门票,赔钱啊,根本谈不上创造价值,”遂平县委的一位干部揭开了谜底。
 
翻开几经周折得到的《查岈山乡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计划》,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文字:“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抓好回归工程,继续推行三分之一工作法,实施全民招商战略”。
 
全民招商?普通农民能招什么商?这口号般的文字中似乎又让人看见“假大空”的隐忧。
 
“现在,很少有人记得过去。但是,教训不能忘记,到啥时候,都应该实诚,不能说瞎话,说瞎话对国家对人民都没利!”掐灭一根烟,钟宝华直视记者说。
 
周家庄:至今延续着那个时期的模式
 
出租司机没说假话,周家庄果然整齐整洁。
 
楼房均为统一的大小,统一的样式,在统一的门楼两侧,茂盛的柿子树结满果实,大街上既看不见垃圾,也看不见鸡鸭鹅狗。
 
在周家庄乡政府大门一侧,挂着“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农工商合作社”的牌子。
 
进入大院,“讲实话办实事反对形式主义”和“依靠群众实事求是走共同富裕之路”等红色横幅,便映入眼帘。
 
走过数排平房,直到最后一排,还是平房。
 
周家庄乡党委办公室主任王海涛和市政协原副主席现任周家庄特别顾问刘国运,在挂满奖状和锦旗的会议室,接待了记者。
 
全体社员大会表决,百分之百要求沿着原有的道路走下去
 
翻阅资料得知,周家庄乡共有8个队,依然延续着人民公社时期的模式:在集体所有制下,一切听队长安排,集体劳动,分别记工分,年底分红,工人也如此。2005年,四队平均每个农业工值是35.5元,社员张顺全年出工340个,纯收入是11000多元。
 
使用媒体冠以的“中国最后一个人民公社”这一提法进行采访,显然让王海涛和刘国运十分不满。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