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民俗百科>>正文内容
南通话不好懂:都怪曹操和朱元璋? >> 阅读

南通话不好懂:都怪曹操和朱元璋?

作者:毛雨森 来源:《现代快报》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9日 点击数: ( 字体: )

 
 
 
 
“十里不同音”的南通话,其形成和南通的建城史有着密切关系 制图 俞晓翔
 
网上有个《全国十大最难懂方言》的帖子,南通话被排在首位。尽管有人认为这样的排名依据不足,但南通话难懂却是事实。走进南通这片江海大地,你其实已经在一片方言的丛林里穿行。用“十里不同音”来形容南通的方言分布,可以说一点也不过分。这种奇特的方言布局从何而来?它对南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精明南通人,敢为天下先
 
频繁的北来南往,不仅让南通“十里不同音”,而且造就了南通人包容、新潮的思想观念。过去以煮盐和垦荒为主的艰苦生活方式,又在南通人的性格中,融入了不怕苦、能吃苦的元素。于是,100多年前,敢为天下先的南通顺理成章地在状元实业家张謇的带领下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当时的南通,不仅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工业化,而且形成了一套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相互衔接配套的教育体系。南通的市政建设和工业设施,也曾经走在时代最前沿:博物馆、图书馆、公共体育场、气象台……南通人一直津津乐道。
 
当兄弟城市都还沉浸于传统农业社会时,南通就已经与众不同地在奔向工业化和商业化了。两相比较,“精明”“斤斤计较”“小气”的标签不由分说贴在了南通人身上。南通人不恼,笑眯眯照单全收。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趁别人说话的工夫忙着做事,这何止是精明,更是聪明。
 
A
 
南通话“进化史”
 
听起来像日语,南方人不懂,北方人也不懂
 
南通话:以江淮方言为基础,同时受吴语很大影响
 
初到南通的外地人,通常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南通话听起来婉转悠扬,听完了却是一头雾水。他们忍不住要瞪大疑问的眼睛:南通人怎么说的都是日语?也难怪,“裤子也瓦,裤多西瓦,哈子也瓦,哈多西瓦”,这样的南通话听起来不是日语是什么?可这样的“日语”日本人也听不懂,因为这句话说的是“裤子要坏,裤带先坏,鞋子要坏,鞋带先坏”。
 
当然,听不懂没关系,最要不得的是不能自以为听懂了,实际上却听错了。你到小饭馆去买菜,本想节约点只买一份汤,但卖菜的师傅微笑着问你:阿要麻油?你点点头,觉得菜汤里加点麻油还是不错的,可你的头还没点完,一大勺猪肉已经扣在你的菜盆里。得,掏钱吧,人家问你要不要买肉,你点头干什么呢。
 
其实,听起来像日语的南通话,在南通仅分布在南通市的崇川区、港闸区和通州区的一小部分地方,会讲这种方言的南通人,还不到全市人口的七分之一。但这种南通话,却是南通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因为它是在结合江淮方言和吴方言基础上土生土长的当地语言。这种南北交融的“杂烩”式语言,南方人听起来是北方话,北方人听起来又是南方话,南通话难懂,也就不足为怪了。
 
■探源
 
泰州话+ 扬州话+ 常州话+ ……
 
由于狼山等五山对江水的阻拦,大约在公元5世纪中后期起,长江口黄海上开始出现一片较大的沙洲,人们称之为胡逗洲(壶豆洲),这就是今天南通市城区的前身。隋朝时,胡逗洲属海陵(今泰州市)。唐初,胡逗洲属扬州广陵郡;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在这里设置盐官,属扬州广陵郡,隶淮南道。不久,由于军时的需要,狼山成为浙江西道常州节度使管辖下的一个军事据点,胡逗洲又成为浙江西道常州的辖地。
 
有文献记载,早在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年),胡逗洲上即有流人以煮盐为业。流人,就是流放的人犯。初期的流人多来自扬州属地,后属常州管辖,流人则大多来自江南常州。这样的行政区划和人口流入,决定了当时胡逗洲上江淮方言与江南吴语并存的局面。
 
江水奔流,沙洲在长,终于有一天,胡逗洲(后改叫静海洲)与大陆完全涨接在一起。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周世宗攻克静海,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属扬州,不久改置为通州,析其地为静海、海门二县,隶海陵郡。由于静海与大陆涨接,隶海陵郡管辖,静海人与江北海陵,尤其是与其毗连的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渐频繁,同时也有大量的海陵人来往于两地之间,有的甚至定居在这里。海陵是这一带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江淮方言自然也成了这一带的优势方言,对静海方言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在其后漫长的数百年间,大量从江南过来的移民,也将他们的吴语不断向静海方言渗透,并最终导致静海方言的形成,也就是今天南通话的最初形态。
 
因此,我们可以说南通话是一种深受吴语影响的江淮方言,也可以说它是被江淮方言改变了的吴语。但本质上,南通话是一种具有吴语因素的江淮方言。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