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随想语丝>>正文内容
揭秘武大樱花魅力之谜 >> 阅读

揭秘武大樱花魅力之谜

作者:刘俊林 来源:作者来稿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2日 点击数: ( 字体: )

阳春三月下旬,江城气温回升,春风和煦,在明媚的阳光沐浴下,位于武昌的武汉大学樱花嫣然开放。樱花盛开之时,武汉和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如织如潮,今年尤盛,高峰时竟创下每日二十万以上游人的记录。一时间,车水马龙,宾客纷至,武大周边的道路交通也为之堵塞,乃至影响了人们的出行。而在武大校园里则是另一番景象: 在樱花大道旁,在半山庐前,在校园内各樱花景点,樱花灿若云霞,美若天仙,灿烂缤纷,纷飞如雨,与中西合璧的宫殿式老建筑群相映成辉,赏花的游人摩肩接踵,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有人说武大因樱花而更美丽,也有人说樱花因武大才更迷人。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武大的樱花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着市民和全国各地的游人前来观赏,而其他地方的樱花却少有这样的魅力,这里的樱花究竟有什么秘密?
 
日军在此种植樱花
 
谈起武大樱花的来历,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末。
 
上世纪30年代初,刚创建的国立武汉大学,在秀丽的东湖之畔……珞珈山山麓大兴土木,依山辟岭以建学校,逐渐将这片原本杂草丛生、坟冢遍地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校园。经过近十年的美化绿化,珞珈山已是林木葱茏,花丛掩映;校内建起的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武大也因此,被文人雅客赞誉为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
 
不料,日寇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武大的发展止于停步。至1938年初,武汉战事吃紧,武汉大学亦是岌岌可危。为了躲避战火,武大不得不举校西迁到四川乐山。10月底,日寇攻陷武汉,武大校园亦遭日军侵占,并把武大作为日军的中原司令部。
 
郭沫若在其后来的回忆录《洪波曲》中写道:“在这大学区域还有最好的防空设备,有因山凿成的防空洞,既深且大,也有高射炮阵地环列在四周。但却不曾遭受过一次轰炸。敌人是应该知道这儿是做着军官训练团的,有高级的人员集中着,但它却从不曾投过一次弹,尽管对于武昌城是炸得那样频繁,而每次敌机的航路又都要经过这大学区的上空。”
 
“我们在当时是作着这样的揣测:无疑敌人是爱惜这个地方,想完整地保留下来让自己来享福。” 这揣测,后来竟是猜中了。当然也有日军慑于南京大屠杀等“过去之教训”所激起的国际舆论的巨大压力的因素。      
 
为了与敌人周旋,尽量保护武大校园不被破坏,在武大最后一批师生离开学校前夕,曾委托以汤子炳(又名汤商皓)先生为首的五位教职工留守护校。
 
据汤先生后来回忆:“王校长及端六师以予颇谙日语,命予与总务处三人、秘书处一人,共予凡五位同仁留在武汉守校。予再三坚持不准,乃严令留守,并谓国难如此,能保全一部分艰难缔造之校舍便是替国家保留一部分莫大之元气。情辞恳切,予乃临危受命。”
 
武汉沦陷前夕,汤商皓等人避入汉口法租界,后遭被捕,幸由其夫人铃木以日妇身份出面获得营救。一个月后,经铃木接洽,他们五人得以“前往珞珈山一视校园”。汤到校后发现,“校区内驻一日军联队,联队部设于文学院”,在见到联队长忆酋荒原大佐(相当于中国的上校团长)之后,“由予介绍各人身份及来此目的(由铃木代为补充说明),其要义为日军此次进入中华乃为谋同文同种之中日两国亲善提携,共存共荣(照抄日寇宣传口气),非以中华人民及文物为敌(日军一再标榜此点)。”
 
数月后,汤商皓闻知武大驻军换防,于是“与原班人员重往探访,接见者乃一文职武官高桥少将,因驻军减少,校园已成为办理后勤之地区,其态度较为和善。畅言对此一较日本日光、箱根之风景优美的文化地区,当尽力加以保护。惟值此春光明媚,尚欠花木点缀,可自日本运来樱花栽植于此,以增情调。继引予等至文学院前,遥指将栽植樱树之处所”。汤商皓虽对此心有不满,但又不能公开反对,于是针锋相对地提出:“可同时栽植梅花,因中国人甚爱梅也(予意,樱为彼之国花,梅乃我国国花)。”但是高桥却回答:“樱苗易得,梅种难求,明年今日君等可来此赏樱。”这就等于否定了汤商皓的意见。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