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谈天论道>>正文内容
韩非子的“抱法、处势、用术”思想 >> 阅读

韩非子的“抱法、处势、用术”思想

作者:李剑宏 来源:《王权论》(节选)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1日 点击数: ( 字体: )

 
  客: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主: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根据时间季节收获财物,根据税赋来平衡贫富,让爵禄丰厚来促进贤人尽力,加重刑罚来使奸邪禁绝,让百姓用自己的劳力致富,用自己的劳力获取社会地位,任何人触犯法律就受刑罚,任何人做事有功就受奖赏,而不指望君王发善心的赏赐,这就是称王称帝的政治。
 
  客:韩非子提出的“根据税赋平均贫富”,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二次分配”问题了,真令人意外!他的政治理想实际是要建立一个开明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
 
  主:可以这样理解,韩非子要建立的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强势政府”。孟德斯鸠为了实现民权,把这种“强势政府”一分为三,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各自独立,互相制衡。
 
  客:有一个问题我始终不是很明白。“势”是治国的前提,在民主社会也这样吗,现代西方社会的官员不是称之为“公务员”吗?
 
  主:“势”指的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韩非子的“势”,主要指君王的权位,但如果把这个概念引申,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内大大小小的掌握不同权力的官员。在民主社会,官员的政治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公共权力,他被授权使用某些公共权力,但却不能拿这些公共权力谋私,所以才称之为公务员。掌握政治权力是治国的前提,是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通则。
 
  客:如何理解“掌握政治权力是治国的前提,是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通则”这句话呢?
 
  主:有一则小故事:
 
  中山国相乐池率一百乘车马出使赵国。道路难行,路途辛苦,车队很容易走散。为此,他特地从门客中挑选了一个聪明能干的人做带队人。可是,车队在半路上还是走得散乱不堪。乐池于是责问这个人:我认为你有才智,才派你做带队人,现在车队半路上就散了,这是怎么回事?
 
门客见乐池这么一说,便想离开车队,同时对乐池说: 看来你还是不懂得治理的学问:有权威才能制服人,悬赏才足以鼓励人们积极努力;明罚才足以防止人们干坏事。有权力,手握赏罚大权才能把事情办好!现在我只是您手下的一个年轻的门客。由年轻人来管理年长者,由地位低下的人来治理地位尊贵的人,又没有掌握赏罚大权来制约被管理者,这就是队伍必然要散乱的原因。如果您能使我做到:对于那些干得好的人予以重赏,干得不好、不听我话的人有权惩罚甚至杀掉他们,那么我即使是大笨蛋,也一定能把这支队伍管理得井井有条!
 
(据《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节译)
 
  客:我理解了,乐池的这个门客对于管理的一番讲解可谓深刻!
 
  主:是的。这个故事的实质就是韩非子讲的“立尺木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的思想。短木临深涧需占据有利的地势,同样管理车队(也可以说管理一切事物)也必须掌握足够的权力和威势。没有有利地势,参天大树只能与山脚同高;没有权威,再聪明的人也只能在淫威下呻吟。这是权力社会中的通则,也是领导管理科学中的基本规律。
 
  客:看来“势”对领导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主:是的。有“势”与无“势”,不仅决定着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影响和作用,而且也直接与别人对他的整体看法、态度相关联。所以韩非子说:圣人的德行像尧舜,行为像伯夷,而他的地位不被人拥戴,就功不成,名不就。因此,有势的人啊,众人就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与他结交而成全他,离他远的人用好名声赞誉他,地位高的人用自己的影响力来支持他。这样,泰山一样的功绩就长久地屹立在国家,君王的名声像日月一样久存于天地。这就是尧南面称王而能把握住名位,舜北面称臣而能奉献功绩的原因。
 
  客:语言很优美啊,可是很抽象。
 
  主:有一则历史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苏秦是战国时代最著名的纵横家(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家),声名显赫。可是,他出身低微,家境贫寒。第一次远途游说失败,从秦国返回故乡洛阳时,更是落魄失意,穷困潦倒,就连路费也全部当饭钱用光了。他穿着一双破烂的鞋子,提着一个破烂的箱子回到家中。妻子对他理也不理;嫂子不给他饭吃,连剩饭都不给;父母亲都不和他说话;兄弟姐妹都在背后偷偷取笑他。
 
  这些对苏秦是极大的刺激,可又有什么办法?他不能给家人带来任何好处,却处处依赖家人,所以他只能听任家人的奚落和嘲笑,“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啦。苏秦开始发愤读书,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讲的就是苏秦当时鞭策自己、战胜自己的典故。
 
  数年之后,苏秦通过学习《太公阴符》,关注天下势力消长,把天下大事、人群心理、政治风云、战争规律都揣摩透了,终于以卓越的才能说服了众多诸侯国采用他“合纵”方略。于是他声名远播,身佩六国相印,执掌六国军政大权。有人描述他的威势:“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可以说丝毫也不夸张。
 
  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要到楚国游说楚王,途中需要经过故乡洛阳。他的家人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打扫房屋,预备酒饭,他的嫂嫂和全家人都远远跪下来迎接。到了家里,妻子不敢仰头看他,嫂嫂也低头料理食物来款待 那种恭维的神情无法形容。苏秦吃惊地问:“何前倨而后恭也?”为什么原来那样傲慢,现在却这样恭敬呢?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啊?
 
  嫂嫂像蛇一样跪在地上回答,很粗鄙,但是却很坦白:“见季子位高而多金也。”是因为看见小叔你位高权重、富贵荣华啊。
 
  苏秦于是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我还是我,但在富贵时亲戚都害怕我,贫贱时都抛弃我,别人难道不是这样吗?
 
  (据《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节译)
 
  客:呵呵!人情势利啊。原来“前倨后恭”这个成语是这么来的。
 
  主:是呀,当一个人位高权重时,抬轿子、吹喇叭、拍马屁的人就来了,于是他就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
 
  客:这种封建思想不根除,中国是没有希望的。
 
  主:并非这么简单,不能轻易用“封建思想”去套这种社会心理,尤其理解了韩非子论述的人之天性趋利避害的观点,你就更应视为正常,否则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这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心理,体现了韩非子的人性趋利避害的思想。大家都愿意、都不得不听从掌握权力的人,是人的趋利避害之天性在社会属性方面的表现。对政治而言,这尤其具有价值。商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商君书·错法》)正是因为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所以才能服从天地自然的意志,服从世俗政治权力的管束。
 
  客:既然“势”如此重要,您能谈谈“势”的核心思想“二柄”的现代意义吗?
 
  主:“二柄”除了赋予人真实的权力以外,它还能治理腐败。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