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围观中国>>正文内容
崛起期的中国:应重视民族集体精神世界成熟问题 >> 阅读

崛起期的中国:应重视民族集体精神世界成熟问题

作者:邱震海 来源:联合早报网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4日 点击数: ( 字体: )

 
精神洗礼:全民理性思维学习过程
 
  德文中有一个动词“auseinandersetzen”,可以很形象地描绘这一个思辨的过程,那就是把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拿在手上,拆开来予以解析,并从不同角度展开剖析和思辨。经过这一番过程之后,当事物恢复原有状态,表面上看似等同原样,但实际上其内在的所有脉络,人们都已了然于心;以后再有是非产生,人们都不可能再“难以自持”,而会显得坦然、自信和能够把握。从思想史上看,这实际上就是思想启蒙或精神洗礼的过程。
 
  以此眼光来看,所谓的思想启蒙和精神洗礼,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一个全民参与,全民学习理性思维的过程。它绝非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般的大鸣大放(那只是一种全民的政治狂热),而是诉诸全民的理性思维和梳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只有两个极其短暂的时期出现过思想启蒙或精神洗礼的端倪,第一次是“五四”运动,第二次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只不过这两次进程不但时间过短,而且都被后来的政治浪潮所打断。
 
时至今日,中国虽然在经济、军事上迅速崛起,外部影响力也迅速上升,但国民的精神世界则依然处于混沌不清的状态;四十多年前的“文革”背后的全民政治狂热,与今天全民在物欲横流面前的迷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精神实质却一脉相承,即都来自因缺乏理性、平衡思维的“难以自持”。
 
 今天的中国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国民对军事、战争题材的兴趣远远大于对思想题材的兴趣,这可见之于任何电视台的收视率调查。从国际和历史的眼光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后发国家在崛起期几乎难以避免的现象,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在集体精神深处充满悲情的国家。就连相当一部分的知识分子也以谈论“中国崛起,美国衰败”、“世界权力中心转移”和“以王道对付霸道”为乐事。原因很简单:对一个依然未能摆脱悲情的后发国家来说,崛起意味着世道更替、梦想成真,而军事和战争题材则正好能极大程度地满足国民的这一心理需求;然而,崛起进程中的某些价值观是否有盲点,就很少有人关心了。
 
“保持距离的审视和批判”
 
  这些盲点的核心,是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问题。对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人们来说,爱国都是十分正当、健康的情感,但爱国的内核如果加上了情绪的外包装,情况就会变得复杂了,就会走向狭隘和极端。因此,无论对己还是对人,拥有一种“保持距离的审视和批判”是崛起期中国国民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国家在崛起期呈现经济、军事高速发展和国民精神素质低下之间的落差,这些国家在后来大都走了几十年的弯路,其教训值得今天的中国汲取和借鉴。
 
  更何况今天的中国还存在外部崛起迅速和内部转型艰难之间的反差。前者成为亢奋点,后者则成为疑难症;每当后者难以突破时,前者往往更成为亢奋情绪的聚集焦点。然而,任何外部可持续的崛起均以内部转型成功为基础和前提,不然则不但外部崛起将成为空中楼阁,而且还将充满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应该少一点张扬,多一点谦卑和敬畏;少一点对军事和战争题材的狂热,多一点对思想的兴趣,或至少两者应有所平衡。
 
基础性工作:知识界应有所作为
 
  有朋友也许会说,西方国家号称自由、民主,但对华依然充满傲慢和偏见;既然这样,有什么理由要求中国保持理性?这一观点显然似是而非。如上所述,西方在过去数百年经历了自由民主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一体两面,但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则基本上已占上风。遇到中国这个东方庞然大物的崛起,西方的人性弱点浮上表层。
 
  从这个意义上说,崛起的中国和已经崛起的西方正面临“共同成长的烦恼”,双方需要的是站在共同屋顶上的对话和梳理。这实际上(如前所述)是西方在思想史上遇到的一个新挑战。但这不等于说中国可以在思想史的努力上有所松懈。不然中国就永远只是在步西方的后尘,中华民族就永远不可能对人类有真正长久的贡献。
 
  当然,今天的中国没有思想启蒙的氛围和土壤,所谓的思想启蒙也绝不意味着社会氛围的大起大落。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中国应该有一批知识界人士走出来,帮助国民理清民族集体精神世界深处的一些盲点。这些基础性工作于国于民有利,应该有人去做,而且开始得越早越好。
 
  (作者为香港时事评论员)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