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环球瞭望>>正文内容
当今印度人是如何看中印战争的 >> 阅读

当今印度人是如何看中印战争的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扩军并增加对印军的补给支持;
 
在平原的战略要点佈署足够的装甲机动力量来
 
阻隔中国的入侵,同时防止巴基斯坦。
 
3.训练西藏游击队,让他们在敌后拖住中国军队,破坏补给线,截断通迅,阻止兵员和物资运送。
 
印军虽然训练有素,忠于职守,但是补给不足,准备不足,数量少,装备差,政府又高高在上,不顾实际情况,所以注定了要败于中国军队。条件过于悬殊。
 
在没有充分武装支持下建立的哨所本身就是一个军事灾难。1962年9月8日,第7旅旅长达维尔(dalvi)准将接到助手的报告说约600中国军人越过塔格拉(thagla)山脊并包围了多拉(dhola)哨所。哨所要求立即增援。中国人的这个点选得极好,塔格拉(thagla) 山脊正好对着中国的勒(leh)据点,此地偏远,军队无法施展。另外,这天恰是星期六,印军一级一级报到新德里菜都凉了。印军的这个指挥系统还遇到另外一个麻烦,此时,尼赫鲁在伦敦参加英联邦首脑会议。
 
尼赫鲁立即返回请示如何反应。他想了又想最后慎重地说:“我们的指示是保卫我们领土。我那里知道具体的时间。剩下的事情是军队的任务。”这句话被媒体放大成“我们将把中国人赶出去。”1962年战争最大的失言就此诞生。
 
同时,第四师尼让加(niranjan)将军主持开了一个会。会议决定:
 
命令多拉(dhola)哨所死守。驻在卢姆拉(lumlar)的阿萨姆步兵团,行军两天,立即与哨所接上线。
 
在沙客地和伦坡(shaktit and lumpu)的第九旁遮普部队向多拉(dhola) 移动,同时在托旺(towang)的部队向伦坡(lumpu)移动。达维尔(Delvi)知道达旺、章多和哈东(towang, tsangdhar hathungla)都是必须死守的据点。第九旁遮普部队向多拉(dhola)的调动将使伦坡(lumpu)城防洞开。
 
当时没有在达旺(Towang)进行大规模狙击的计划。同时,从达旺(towang)到塔克拉(thagla)只合适徒步行军。因此,更周全一点的方案应该是放弃塔克拉(thagla)山脊,改为加强在达旺(towang)的防守。但是由于在十八联队参谋部的强行命令下,第九旁遮普部队向伦坡(lumpu)进发。因此,莱格合(leghorn)行动的有限目标是劝阻中国人进入印度领土。第九旁遮普部队调动的草率暴露了印度总参谋部在中国人为反击前进哨所而进行大规模入侵时根本没有先期的战略计划。如果尼赫鲁没有在先就阻止印度军队制定应对反应的话,灾难也不会发生。
 
在9月12日,森(l p sen)将军(东部军区指挥官)和乌姆拉欧辛格(umrao singh), 吉让江布拉沙(jiranjan prasad)将军在堤斯浦尔(tezpur)开会讨论对策。森(Sen)重申了德里“驱逐中国人”的决定。遗憾的是,决定和实际差得太远。Umrao singh将军指出中国人会很快聚集力量,很容易就能够击败印军在thagla的增援。而且,所有印军补给需要空投,而中国的路头离塔格拉(thagla)山口只有几英里远。乌姆拉欧辛格(Umrao singh)建议说把多拉(dhola)哨所后移三英里,南撤回到原来地图上标的位置。另外,把第七旅调往塔格拉(thagla)会使达旺(towang)防卫空虚,使整个纳加兰和曼尼普尔的防守溃决。遗憾的是,总参谋部由于政治而不是战略上的考虑对这一建议不屑一顾。这导致了10月26日的一连串的悲剧乃致失败的发生。一切都是因为轻信中国的言语,追求政治上的急功近利,罔顾印度的安全。
 
中国采用了先前在朗久和兼则马尼(khenzemane)用过的办法。克节郎河(Namka chu) 是一条急流,上面有四座桥,现在成了中印实际上的分界线,事实上,后来成为前线。第九旁遮普部队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印方一侧阵地,无法发起任务进攻,因为中国人占据了高地,视野清楚。而且第九旁遮普部队没有架桥设备,这种情况下强渡简直就是自杀,因为是在中国人的密切监视之下。
 
 


共10页 您在第6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938个字符
作者:佚 名 来源:中华网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