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环球瞭望>>正文内容
“清教革命”:英国的暴民政治 >> 阅读

“清教革命”:英国的暴民政治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清教徒。
可以说17世纪的英国革命,在某种义意说说也是清教徒们的革命。
 
 
始于1640年的英国清教革命(中国教科书称之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为马列史观中的“世界近代史开端”,受到了左翼史学家的膜拜与致敬,但与1789年法国大革命一样,清教革命也存在种种由于“矫枉过正”而带来的曲折与反复。在经历军人专权和战火四起的肆虐后,英国社会最终以王权复辟和渐进的改良来抚平激进革命所带来的创伤,一场以清教徒刷新英国政治的理想始,以梦想破碎的清教徒大批逃离英国终的政治戏剧演活了英国版的暴民政治。此后的英国,再无暴力革命一景;易言之,清教革命是英国民主化的一次提前试错。
 
“出轨”的议会斗争
 
清教革命的导火索源自苏格兰,由于英国国教会大主教劳德拟对奉行天主教的苏格兰施行宗教改革,苏格兰人既恐慌又愤怒。1639年,苏格兰军队攻入英国,占领多个英国城市,迫使查理一世签订赔款条约。在此情形下,英国国内多处发生暴动,各地纷纷要求召开议会。查理不得不在1640年11月召开其继位15年来的第四次议会——被称为“长期议会”,以筹集战争经费。11年没有开过议会、重要领导人都被囚于监狱的反对派终于逮到机会,他们不是开会讨论国王的要求,而是首先提出了对国王重臣斯脱拉福德伯爵和劳德大主教的弹劾案。在主导下议院的商人代表们的强烈要求下,两人被捕,书刊检查制度随后被废除,社会开始公开讨论教会和政府的基本问题,潜伏的教派开始公开活动,由此拉开了清教革命的序幕。
 
翌年3月,在斯脱拉福德伯爵被斩首后,国王被迫签署了规定至少3年内必须召开一届议会的“三年法案”,并同意取消星室法庭、高等法庭和其他特权法庭;议会还在酝酿成立对议会激进派负责的内阁,以取代对国王负责的枢密院,这就使得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而在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浪潮中,议会里的贵族议员感到自身也可能成为被革命的对象,因而认为必须保留一些旧的国家机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切身利益。所以,从1641年秋开始,议会开始分化,除了一部分议员继续坚持反王党斗争外,不少议员对新的改革议案态度消极,一些贵族甚而开始转向王党一边,从而使得这场革命的主导权逐渐转移到了激进清教徒手中。
 
所谓的激进清教徒,前期主要指与长老派并存于清教中的独立派。清教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是英国国教会内部的一个派别,主张清除国教中残余的天主教因素。清教规定教徒必须过自制、节俭、勤勉的生活,因此它很符合野心勃勃的商人和实业家的观念,大量进入议会的商人代表就是清教徒。他们自认是上帝的选民,受到神的恩惠,主张代议制政体,官员由地方选举产生。在宗教方面,与长老派的温和主张不同,独立派不仅要废除主教制度,而且否定由长老组成的宗教会议的权力,主张每一宗教团体按照大多数教徒的意见实行自治。
 
查理一世于1941年春对议会作出让步后,主和的清教长老派把持了议会的话语权。然而不到半年时间,看到英国王权式微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开始起事反抗英国统治,清教徒因为害怕国王利用统兵机会派军队对付议会,于是在1641年11月通过议会提出大抗议书,声明军队不应该委托国王,并被议会通过。查理一世随即带领他的卫队冲进议会,企图逮捕皮姆、汉普顿等议会领袖,但他们事先得到消息,前往伦敦城内避难,并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动员伦敦市民武装起来保护议会。查理一世不得不选择离开伦敦,前往约克。至此,查理一世宣布讨伐叛乱分子,内战爆发。查理一世募集的王军主力是由西部各郡地主及雇农所组成的威尔士步兵和骑兵,议会募集的军队主力是克伦威尔所领导的新模范军,来源于东部各郡的自由农民。这样,一场“出轨”的议会斗争最终促成了激进清教徒对国教会代表——国王的宣战。
 
清教“独立派”得势
 
内战初期,议会军接连失利,并不是因为议会军力量不够强大,而是因为主导议会的长老派担心战争使国家陷入多数暴政和混乱,因此并不希望与国王决一死战,而是希望迅速妥协结束战事。查理一世此时如果抓住长老派这种心态与之谈判,是可能达成妥协的,可惜他迷信武力,错过了天赐良机。不久,因议会中的独立派即主战派领导的军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而长老派接连失败,议会在主战派的压力下改组了军队,迫使长老派放弃了兵权。这种改组提高了军队的组织性、战斗力,但也意味着长老派控制的议会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控制了军队。战场形势发生了逆转,议会军最终战胜了王军。1645年,查理一世向占据英格兰北部城市纽卡斯尔的苏格兰人投降,不久被移交英国议会处理。
 
内战结束后,长老派控制了议会,长老教派被定为国教。但新的矛盾开始出现,清教中代表上层新贵族和大商业、金融家利益的长老派,与代表中等新贵族和商人利益的独立派之间的对立上升为主要矛盾。长老派竭力想把已经形成的局面固定下来,使革命到此为止,因此内战一结束,就屡次与国王谈判,企图有条件恢复王位,实行立宪君主制;另一方面,由长老派控制的议会发现,由独立派控制的新模范军是他们恢复秩序的障碍,因此,他们以减轻人民税负为借口,提议解散军队,并拒绝补发欠饷。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士兵们既然做出了牺牲,那么,他们必然要求获得回报。由于军中“平均派”的激进宣传,士兵们甚至把不同意见的军官加以驱逐,认为军官们只有得到士兵的同意才能行使“被托付”的权力。
 
随着长老派欲利用国王的威信抵制独立派,并组织一支新军以制约新模范军,形势迅速发生变化,独立派与下议院的冲突不断升级。克伦威尔等高级军官权衡得失,选择站在独立派一边,接受士兵们和“平等派”的主张,以保持对军队的领导权。天平开始倒向独立派及其军队,新模范军居然在长老派领导人与国王谈判时,将国王从议会安置地赫姆比城堡劫持到军营里,随后,代表独立派军官利益的“军人会议”开始以平等地位与议会展开谈判。由于此时伦敦是长老派地主和大商人的堡垒,长老派便鼓动伦敦市民示威来对付新模范军,要求议会通过反对新模范军的法案。后者随即将军队开入伦敦,将长老派主要人物逐出议会,强迫其余议员取消原来通过的法案。这样,独立派最终藉武力战胜了长老派,掌握了大局。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4108个字符
作者:袁传旭 来源:《南风窗》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