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环球瞭望>>正文内容
谁才是二战初期纳粹德国胜利的缔造者? >> 阅读

谁才是二战初期纳粹德国胜利的缔造者?

作者:【英】利德尔·哈特 来源:凤凰网历史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4日 点击数: ( 字体: )

 
 
 
这些评论虽说出自公正的人们之口,有一点应该提一下:这些人都是从前的骑兵,我没有从早期反坦克派人士那里听到对古德里安类似的批评,这些人士曾给他制造了不少麻烦,以致日后同他们相处时,古德里安显得特别地不耐烦,就象霍巴特在英军中的情形那样。
 
另外,在仔细考察了法国会战的各种环节后,有一点已非常清楚:最大限度地利用色当突破,把它变为决定性的一击,这主要归功于古德里安,如果没有他,就不可能有人态度鲜明地坚持这个战略性决定的关键要点。他的上司们甚至希特勒都顾虑重重地跟着他的思路走,而且都在考虑是否应该制止他前进,但古德里安却“挣断绊羁、脱缰而出。”就象赛马到了最后一圈,古德里安准备向敦刻尔克发起最后冲刺时,却被他的上司们拦住了。虽然这个“停止命令”没有直接影响法国会战的结局,结果却让英军趁机渡海逃生。
 
古德里安对龙德施泰特的高度赞扬表明:他虽然性格急躁却明白高级指挥的许多问题,而且他有着开阔的胸怀,当他评价同他一起发展新兵种、新观念的同事时,这一品质也得到体现。(在记述自己如何形成装甲战新观念时,他如实地承认自己从英国军事思想里汲取了多少多少东西,把自己描绘成是他们的“弟子”。很少有人在运用一种新思想取得如此辉煌成功后,有如此阔大的胸襟承认成功的思想源泉,尤其是承认制胜的源泉来自一个敌国。)
 
古德里安谈到俄国战役时微露抱怨,这一迹象更值得注意。他的许多同事、甚至包括装甲兵以外的许多军官都感到:1941年的俄国战役中,最致命的错误是最高统帅部没有使用一年前在法国的作战方式,让古德里安甩掉步兵集团,单独率装甲部队冲向莫斯科。有关俄国战役的详情在第16章叙述。
 
尽管古德里安心燥气浮的性情注定要倒霉,但在同部下相处时却一点不改。施韦朋堡的言论值得重视,何况两人早年曾发生争吵,就更值得参考。施韦朋堡谈到俄国战役时说:“我的装甲军是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的组成部分,在向莫斯科进军中,我始终担任先头部队。由于古德里安的参谋长为人随和、干练,以及古德里安本人亲临前线指挥所,展示了对部下的关怀,因此在每天都发生苦战的6个月里,我们没有吵过一次架。”施韦朋堡详细讲述了古德里安“领导能力的成熟”,而其他参加苏联初期作战的部下也有同感。
 
正当古德里安开始证明自己逐渐适应高级指挥时,他因同希特勒发生冲突而运气不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古德里安经常被人指责为鲁莽轻率、胆大包天,但这次却坚持谨慎态度,顽强地拒绝希特勒叫他在冬季到达莫斯科后方的要求,而战争一开始时,古德里安不顾一切冲向莫斯科的要求遭到希特勒的拒绝,并因此丧失了击败苏联的最好机会。
 
我在听到古德里安自己讲述这场“争吵”之前,已从其他将领那儿听到几种描述,他本人讲得比较干脆:“1941年12月20日,在东普鲁士希特勒的司令部里,我花了5个钟头同希特勒讨论局势,以便将我指挥下的第2装甲集团军的处境报告于他。当时我部任务是从南面和西南方向包围莫斯科,并向高尔基城推进(该城位于莫斯科后方300英里处),鉴于部队状况和后勤能力,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我试图说服希特勒,我的报告情况属实,但没能成功。我获得这样的印象:来自前线的报告不能改变他的顽固态度。我建议他应该信任自己的作战参谋军官,并任命来自前线具备最新经验的人作他的参谋人员。接见完毕后,希特勒对凯特尔说‘我还没能说服这个人’。几天后,冯·克卢格元帅代替冯·包克元帅出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卢格指责我不服从希特勒不准从图拉向苏夏—奥卡阵地继续撤退的命令。尽管那年冬季非常寒冷,但我们能够守住半设防的苏夏—奥卡阵地。克卢格的指责是错误的,但他给希特勒的报告却足以导致我被解职。1941年12月25日,我在前线司令部被免职。”这一纸命令对于古德里安(希特勒大部分胜利应归功于他)来讲,真是一张“无情的圣诞贺卡”。
 
1943年2月之前,古德里安一直被投闲置散,希特勒请他重新出山后,任装甲部队总监,负责斯大林格勒惨败后,德国装甲部队的重建工作。1943年6月,一些瘫痪的装甲师得到重建,装备接近了原来的实力标准。继而在流产的库尔斯克攻势中,希特勒滥用这些新组建的装甲师,以图最后一搏,这对后来继续抵抗俄国人进攻潮流的可能性,产生了致命的后果。“当总参谋部一些措施与装甲战的可能性不相符合时(这点已被一再证实),我对作战的影响仅限于偶尔向希特勒作几次汇报。”
 
1944年6月,德军被赶出苏联,德国面临崩溃,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德军总参谋长,他的职业军人的最后生涯以及德国人为生存作困兽之斗的情形,将在第七章详述。
 
怎样评价古德里安的品质和影响?在结束本章之前,让我们来听听两位重要的德军军官评语,他们与他共事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也就特别胜任此事,尽管我遇到过一些对古德里安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但我还是选择了这两个人,因为他们属于那种极富批判精神的人。
 
一位是施韦朋堡,他曾坦言与古德里安有过冲突,他的评语言简义骇:“德国装甲部队的变革百分之六十应归功于古德里安。他是一个雄心勃勃、勇敢、热爱士兵并为士兵所爱戴的人;一个性急、果断、对部下要求严厉、具有真正人格(因而结了许多冤家)的人;一个直率(甚至对希特勒亦如此)、非常优秀的、称职的、富有进取精神的教官。如果有人提出创造性的建议,他百分之九十五会说:‘好吧,马上就干’。”
 
另一位是曼陀菲尔,德国装甲部队指挥官里最年轻、最卓越的后起之秀,他认为:“最早把坦克引进部队,把它作为作战手段的是古德里安,而不是总参谋部。我在军事部门任职期间(装甲兵监察员),对他为使用这种作战方法而奋争的过程非常清楚。用一句恰当的话,这一新的作战方式是他个性特征的写照,这种新作战方式在战争期间的成功应归功于他。”
 
“他坚决主张坦克应作深远的突破。突破一旦达成,不要太注意自己暴露的两翼,这种观点至少在战前是独一无二的,甚至成为坦克指挥官后,他在无数次战斗中和无数次会议上向他人灌输这一观点,”
 
“如果说古德里安在实践自己的理论时不总是成功的话,原因是有如此多的保守派军官以不信任的态度同他打交道,而他必须花很大精力同他们抗争,这些人对坦克战不是略知皮毛,就是一窍不通。”
 
“他是我们装甲部队的缔造者和大师级教官,而且我要特别强调这个词——大师。”
 
(文章摘自《山那边》 作者:【英】利德尔·哈特(英国军事理论家、战略家) 出版:新华出版社)分享按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