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重磅推出>>正文内容
包拯:箭垛式的执法偶像 >> 阅读

包拯:箭垛式的执法偶像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最终,有人壮着胆,将目光瞥向了一个终年暗无天日、从没有任何人敢插足的地方—阎罗殿。
 
老包哪里都去得!取过笔来,饱蘸了浩然正气,在额头细细描一弯刀锋般的新月,包龙图整整衣冠,一步步地踏向了那个阴森恐怖的陌生所在。随着“橐橐”的靴响,十八层阴曹地府剧烈摇动起来。
 
然而,正是在这出将包拯的神威发挥到极致,甚至连阴司的判官也丧命其铡下的戏里,包公有段唱词却与其他曲目不太相同:“望开封那就是自己的家园,牙床上睡定了无私铁面,王朝、马汉睡卧在两边。可怜他初为官定远小县;可怜他断乌盆又被人参;可怜他铡驸马险些遭难;可怜他为查散下阴曹游过五殿哪得安然!”
 
一连四个“可怜他”,慷慨中有着难以掩饰的哀伤与苍凉。剧本的作者是高明的,他一定也触摸到了真实包拯身上的那种寂寥与疲惫。
 
《宋史•李师中传》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邸状报包拯参知政事,或云朝廷自此多事矣。”听到包拯即将大用,有些人的第一反应竟是:“朝廷自此多事矣!”
 
宋人《野客丛书》云:“包拯为台官,严毅不恕。朝列有过,必须弹击。故言事无瑕疵者,曰‘没包弹’。”《包拯集》所收174篇奏议,有55篇抨击了本朝官员,任职24年,被其弹劾受到处罚的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起码有30名以上,他对谁都不买账,甚至包括提拔自己的王拱辰。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包拯)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很明显,包拯一生,始终处在巨大的孤独中。然而要成就包拯,却必须自觉地去承受这份孤独。
 
胡适还说过包拯是“有福的人”,意思是他的官运很好。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孤立使他避免了北宋激烈的党争,从而很少受打击—毕竟任何皇帝都是讨厌朋党的。而在百姓眼里,法官也必须不结交任何权贵—无论对象是正、是邪,只有褪尽身上的凡俗之气,才有资格上应星宿进入神殿。如在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中,连文人的楷模范仲淹都因替人说情而遭嘲笑、批判。
 
真实的包拯毕竟是血肉之躯,一辈子踽踽独行,他一定会经常感到寂寞,于是有意无意间,舞台上的包龙图偶尔也会流露出那么一点半点儿无助的惆怅。也许,那一刻的包拯与包龙图才真正地合为了一体。
 
“从今后,不干己事不开口,我则索会尽人间只点头—倒头来优游。”(《陈州粜米》)
 
“香莲哪,这是纹银三百两,带回家去度饥寒。(对二童)回家好好把书念,千万读书莫做官!”(《铡美案》)
 
悲愤的唱诉中,竟隐然带了点哭腔。
  
 
其实,历史上的包拯能力实在有限,黑头蟒袍的包龙图不过是一个咬牙切齿发泄怨气的幻影。都说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其实这世间早就没了那个开封府;或者说,天下根本就没有过包龙图的开封府。
 
那只是包拯的开封府。即便是这个开封府,在包拯离任后也很快就改变了性质。
 
包拯之后,另一位清官、批评过包拯学问不深、思虑不熟、处之乖当的欧阳修接任了开封府尹。欧阳修之子曾如此记述其父的施政理念:“包公以威严为治,名震京师,而公为治循理,不事风采。或谓公曰:‘前政威名震动都下,真得古京兆尹之风采。公未有动人者,奈何?’公曰:‘人材性各有短长,岂可舍己所长,勉强其所短,以徇俗求誉?但当尽我所为,不能则止。’”
 
开封府又恢复了雍容慈厚,连枷锁、刀杖诸般刑具也带上了温润之色。天下依然太平,一派轻歌曼舞的盛世景象。
 
据说开封府曾有一块碑,上刻历任府尹的名字,“独包孝肃公姓名为人所指,指痕甚深”。
 
不仅如此,百姓们还不顾北宋文采辉煌,慷慨地把文曲星的冠冕从欧阳修、王安石,甚至苏轼的发间滑过,郑重地戴在了包拯头顶。殊不知,这位远不合格的“文曲星”只留下了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2009年第八期】


共3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756个字符
作者:郑骁锋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