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刊外稿>>正文内容
央视“百家讲坛”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 阅读

央视“百家讲坛”缺乏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央视“百家讲坛”前几年突然火爆起来,看似出人意料,实则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当众多宫廷戏、古装戏乱人耳目的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是通过学者的视野去了解真正的历史。娱乐迷离之后,人们会自然产生知性的需要,如同吃多了油腻杂乱的东西,想喝点清汤一样。如果喝汤时发现汤里面又有过多的泡沫,就干脆连汤也不喝了,到外面吹风去。
 
央视其实这几年所做的,可以叫“百家讲坛”探索版,你看既有历史故事说书的,又有心灵鸡汤制作的,还有将经典名著做成悬案索引侦探的……而最终火了的,是学术名人,讲坛版的书卖得很好,讲坛里的人讲课费可以与歌星影星比肩,“百家讲坛”的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鸡窝却日益冷落、破败。为什么“百家讲坛”一时观众云集,一时门庭冷落?因为“百家讲坛”没有一以贯之的风格与精神,它的热闹是因个人的表现力或讲故事能力决定的,并非“百家讲坛”的整体实力,有名角讲热点题材,就火;没有名角,讲一般历史文化或学术问题,就冷。
 
现在诸多文化讲坛甚至历史剧,稍不留神就陷入传统文化某种怪圈之中,没有理性与真相的揭示,没有启蒙与人文精神的追求,以故事与场面为旨趣,或替皇权唱颂歌,或替专制者失败扼腕叹息,或粉饰古代的所谓盛世太平,或借宫廷秘事渲染情色与杀戮。直面当代中国现实尚且不能,发现与研究现实问题,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与疗救更是无从谈起。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我们所谓的“文化讲坛”,是满足人们听说书讲历史故事的需要,还是剖析历史深层的问题,使我们发现人性与历史中的悲剧,使我们这个民族对历史与现实中的问题有所警醒?
 
我们常说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层面,即“风”、“雅”、“颂”,即民间文化、士大夫或贵族精英文化、宫廷文化:民间文化追求热闹,喜欢听故事讲历史,将历史当故事,又容易将故事当历史;精英贵族文化追求趣味、境界,讲的是“清幽淡远”,间或对底层社会有一些同情与哀怜;宫廷文化就是奢华的排场文化,或祭天颂圣,或弦乐华宴。
 
而央视媒体,有制度保障其特殊地位,独具垄断性,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影响力,如果它不作价值追求,不对社会理性启蒙与价值追求做出贡献,社会普众就会更多的沉缅于故事热闹之中,对现实与他人漠不关心,无视真相与正义,以嬉乐为目的,整个社会的道德力量就会日渐弱化,人们的责任感与历史感也就淡化或虚无。我们不能简单地应合社会口味,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感,在于提升社会的普遍的理性与对历史、社会的认识。
 
如果任何一档节目都追求收视率与广告效益,那么国家电视台就会散发铜臭味,人们通过电视看不到一个国家文化的尊严感与责任感,我们知道,古希腊罗马的广场,就是公民讲坛,传播的是公民对社会的关注甚至还有对哲学问题与思索,而各种宗教教堂,除了各种宗教仪式,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具有讲坛的作用,传播教义与道德精神,中国古代书院,就是传统文化精英们的文化与道德追求的讲坛,清朝皇帝甚至在国子监亲自为太学士们开讲。这些讲坛都有着自己的价值与理性追求,它是一个时代的理性的标杆,对启迪民众、提升社会理性、达成社会共识,影响深远。
 
我们到处都在讲科学发展观,最应该讲科学发展观的,是央视百家学术讲坛,央视为什么要办这样的高端学术讲坛,讲些什么,如何讲,受众是哪些群体,中外历史的内容如何配置,古代与当代的内容占怎样的比例,它的预期收视率是多少,这些都应该通过社会调查公司进行充分的调研,央视是国家电视台,它有着传播科学知识、人文精神的神圣使命,所以原则上学术论坛不是一档追求收视率的节目,而是一档传播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节目。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447个字符
作者:吴祚来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2日
上一篇:关于争取言论自由两步走的意见[ 04-0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