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蓝版专区>> 逸史>>正文内容
晚清疑云:刺马奇案 >> 阅读

晚清疑云:刺马奇案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张之万想把这个头痛棘手的案子移交给曾国藩。可是,曾国藩始终没有到来。一向办事雷厉风行的曾国藩为什么一反常态,迟迟不启程呢?
 
张之万找不答案。
 
十二月九日、十二日、十八日朝廷又连下三道谕旨催促结案。魁玉和张之万终于承受不住压力,共同编造了一份结案报告。报告上说:张汶祥交代,自己是一个海盗,因为马新贻在浙江剿灭了他的同伙,张汶祥为了给同伙报仇,所以刺杀马新贻,这个交代大概可信。
 
这份报告让朝廷方面啼笑皆非,一桩震动朝野的人命大案,竟然用“大概可信”来敷衍搪塞。
 
就这样,马新贻遇刺身亡已经几个月,却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结果。这桩案子成为了一桩悬而不决的奇案。朝廷只能寄希望于曾国藩,希望他能审清此案。
 
然而,朝廷在八月二十九日发出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的谕旨,三十日上午,曾国藩在天津接到,然后立刻召集幕府和江苏巡抚丁日昌、毛禀熙商议。这时候的曾国藩正在处理天津教案,不断受到中外舆论抨击,外国列强指责他惩处不力,国人骂他是汉奸走狗。曾国藩的心理压力非常之大,回任两江总督,正好让他脱离困境。可是,曾国藩却拖延至十一月七日才启程南下。十二月十四日,花了36天时间的曾国藩才抵达江宁。这几个月他在干什么呢?
 
其实,就在马新贻遇刺的前一天,江苏巡抚丁日昌匆忙赶到天津直隶督署,求见曾国藩。就在这一天,丁日昌和曾国藩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第二天,即八月二十二日上午,远在江宁的马新贻遇刺。八月二十三日,马新贻身亡。之后,丁日昌与曾国藩日日密谈,夜夜磋商。密谈和磋商的内容没有人知道。
 
曾国藩到江宁后,正式担任两江总督一职,却不提案子,只是玩。为什么曾国藩会如此对待这样一桩大案呢?曾国藩要把这个案子推给另一个人。朝廷在曾国藩赴江宁的同时,还派出一个钦差大臣,时任刑部尚书的郑敦谨。朝廷方面要求撤换张之万和魁玉两位主审大员,连同审讯组的司员也一起换掉。清廷处理此案的决心是异常坚定的。
 
可是,曾国藩足足等了郑敦谨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曾国藩只做了三件事:一、待客闲聊;二、读《阅微草堂笔记》;三、吊唁马新贻,并作挽联一副。
 
直到1871年二月十八日,钦差大臣郑敦谨抵达江宁。十九日,大年初二,新的审案组成立。成员为:郑敦谨及随从伊勒通阿、颜士璋;曾国藩和他委派的江安粮道王大经、江苏题补道洪汝奎;马新贻生前的亲信补道孙衣言、袁保庆。
 
案子开审,让郑敦谨意想不到的情形出现了。这位时任刑部尚书的钦差大臣虽然审案、断案很有一套手段,但是第一天审讯,没有任何收获,以后天天也同样如此。同坐正堂的曾国藩始终闭着眼一言不发。郑敦谨只好一个人发问,案犯张汶祥仍然没有交代出更多的东西。
 
曾国藩的不配合,案犯张汶祥的沉默,让郑敦谨放弃了审案到底的决心,两周后,他对曾国藩说:“看来,只好仍照魁、张二人原奏之法奏结了。”
 
曾国藩笑了笑。郑敦谨的心凉透了,看来这世界上的有些事情不能深究,如同这个案子,深究下去,只能自陷其中,无法自拔。
 
接下来,郑敦谨要面临的问题是撰写结案呈词。难道真要照搬魁玉和张之万的结论吗?这对朝廷是没法交代的。于是,郑敦谨只好表演性地继续审案。在审案过程中,郑敦谨也不对张汶祥动刑,来来回回就问一个问题。补道孙衣言愤怒地提出,如果不对张汶祥动大刑,张是不会招供的。
 
郑敦谨急忙说,使不得,万一不小心打死了,怎么向朝廷交代?
 
在这种大家都不知道怎么交代的情况下,马新贻被刺一案就此了结。
 


共4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176个字符
作者:罗杰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