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台湾语文课程半个世纪的变迁史 >> 阅读

台湾语文课程半个世纪的变迁史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导读:在两岸中,台湾的国文课程以其文言文及文化典籍所占比例最高为特色,在保护和延续中华传统文化中成就卓然,为台湾社会保留了最多的中华文化传统与气质。
 
台湾的中国语文课程称为国文课程。台湾的国文教育延续了民国时期大陆国文教育的传统,保有较多的中华传统文化。但是,在台湾社会的转型期,国文教育的改革曾在台湾社会引起了剧烈的争议。在今年的9月份,台湾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国文课程又进行了最新一轮的改革。
 
对中华文化的保存与体认
 
台湾社会非同寻常的历史背景,使台湾十分重视国文课程中的中华文化教育。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面对的是经历了长达50年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社会,再加上其内外交困的政治军事形势,台湾当局必须通过国文教育以稳固人心。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台湾的中学课程标准均体现了“体认中华民族文化”的教学目标。
 
1952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开始编订课程标准草案;1955年,开始实施“九年国民教育”;1956年,公布了“国民中学暂行课程标准”。1983年,台湾再次公布修订“国民中学课程标准”,将课本选文分为必读教材与选读教材,国中六个学期的文言文比例,分别为20%、30%、30%、40%、50%、60%。
 
此后的修订,几经跌宕,按照2008年的《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国文课程纲要》,文言文所占范文比例,在三个学年分别为40%、45%、50%。每册应选一课文化经典教材,依次选自:《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庄子》。 在其附件一中附有文言文选文40篇。
 
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台湾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国文课程的修订进行了持续的咨询。今年的9月7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发展会”审议通过了新的国文科新课程纲要。新课纲规定,高中三年文言范文所占比率为45% -65%;但以兼顾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及不同文体为原则,文言文参考篇数酌选30篇;扩大文化经典取材范围,增列《诗经》、《左传》、《礼记》,选修科目增列国学常识。
 
在政治纷争中跌宕
 
民进党上台执政之后,台湾社会的政治纷争也蔓延至教育领域,国文教育亦成为各政治派别争夺意识形态领地的领域。民进党当局于2004年所提出的“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暂行纲要”,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了社会的激烈争论。
 
随着台湾政治形势的转变,“本土化”风潮兴起,一些政治或社会团体对高中国文教材进行了抨击,认为选文缺乏“台湾主体性”,应在课程安排上重视台湾文学与母语。“去中国化”的政治操弄,从历史科蔓延至国文科。
 
教学时数缩减、文言文比例大幅度下降、文化基本教材改为选修,这些修订方案引起了高中国文教师和文化学术界的强烈反弹。由著名作家余光中担任总发起人,包括戴琏璋、张晓风、李家同、龚鹏程、曾昭旭等数十名台湾著名学者创立了“抢救国文教育联盟”,并发表了《抢救国文教育联盟行动宣言》,发起联署行动,要求暂停实施“暂行纲要”,增加课时,维持较高的文言选文比例,保留“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等。但由于台湾社会的支持与反对声音皆有之,国文教育陷入意识形态的纷争,在政治纠葛的漩涡中跌宕。
 
文化经典与当代生存环境的对话
 
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随着国文的新课纲在最近的公布,文言文的比例得以恢复并提升,文化经典与国学常识得以增列。但是,随着台湾社会的开放性与民主化的发展,多元价值观将在包括教育领域的社会中长期存在。
 
在国民党威权统治期间,台湾教育当局强化国文教育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固然有配合其稳固统治地位的因素。但是,在两岸中,台湾的国文课程以其文言文及文化典籍所占比例最高为特色,在保护和延续中华传统文化中成就卓然,为台湾社会保留了最多的中华文化传统与气质。
 
“解严”之后,台湾社会进入了民主化的阶段,社会的转型催生了各种文化思潮,在社会上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但是,政治上的意识形态纷争却使国文教育陷入漩涡中,引起了各方社会力量的争论。
 
国民党重新执政以及国文新课纲的公布使这一纷争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文化教育中的多元价值本身却成为社会认同的主流。该《纲要》表示,高中国文课程的目标就包括“理解文明社会的基本价值,经由文化经典与当代生存环境的对话,开发文化反思的能力与尊重多元的精神”。文化教育领域的多元价值将长存于台湾社会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作者:吴啟铮 来源:时代周报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