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古史今鉴>>正文内容
我国古代驻京办里面的血雨腥风 >> 阅读

我国古代驻京办里面的血雨腥风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郡邸通常也设在京城,由中央政府划定区域,由地方政府出资修建,专供各郡官员进京时居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张积,在查找了大量资料后,对郡邸的用途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概括。
 
首先,供各郡的上计吏赴京送交上计簿时居住。上计是一种考核地方官的制度。地方官员向朝廷将辖区内一年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政绩编为簿籍上报的制度称为上计。上计吏则负责具体公文的送交。上计吏到京城后,在郡邸住下,等到中央有关部门受领公文后,就返回地方。其间,上计人员的食宿和马匹都由郡邸负责。
 
其次,郡邸还供升了京官的郡守赴京任职时居住。
 
另外,郡邸还供各郡选送孝廉、秀才居住。汉代由地方选举的孝廉、秀才等人,往往随上计吏一起到京城,并一同居住在郡邸。
 
政府对上计吏的规定,在西汉时期还能严格执行,但到了东汉,郡邸的制度遭到了破坏。很多上计吏无视规定,公然入住私人旅舍。东汉的私人旅舍,本来是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而自然产生的配套设施。但是,一些大官僚很快嗅出了其中的好处,于是他们大开旅舍,借此牟利。由于开办私人旅舍的大官僚多有政府背景,能及时知晓朝廷里的情况,而且私邸出入方便、服务周到,因此,吸引了很多来京办事的公务人员居住。
 
中国最早的新闻事业在“驻京办”起家
 
从修建的初衷来说,郡邸的服务对象,都是公务在身的人员,并不接待一般人。可是,因为是地方政府出资修建的,因此,郡邸里的常驻人员,也通常由地方派出。渐渐郡邸也开始收留一些来京城谋差的“京漂”。如《汉书·朱买臣传》中,就曾提到郡邸的这一用途。
 
会稽人朱买臣,是个穷酸书生,四十多岁了,靠和妻子一起砍柴为生。后来,老婆和他离了婚。过了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朱买臣跟随上报账目的官员押送行李车到京城,想谋个一官半职。奏折递上去以后,久久没有答复。朱买臣带的粮食吃完了,手头也没有钱,于是他就赖在稽郡邸,从服务人员那里蹭饭吃。也该朱买臣走运,他的同县人严助受皇帝宠幸,严助向皇帝推荐了朱买臣。朱买臣被授予会稽太守。就这样,穷书生朱买臣衣衫褴褛怀揣梦想来京城闯世界,结果真的坐着郡邸的马车体面地衣锦还乡了。
 
朱买臣的经历,开创了客居驻京办跑官的先例,无疑也给一门心思想当官的书生们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驻京办”还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新闻事业。现代著名新闻学家戈公振在他的《中国报学史》一书中推测,早在汉代,可能就出现了邸报。而关于邸报的最早文字记载,据上海书店出版社的完颜绍元考证,则出现在唐朝。
 
唐朝时期,全国州一级以上的地方政府,都向京城派出办事处。州一级的称州邸,道一级的称留邸。虽然名称还是叫邸,但唐代的邸属于地方的派出机构,不再由中央政府掏钱。州邸和留邸的留守人员,有个重要职责,就是及时向地方长官通报朝廷的最新情况。以什么方式通报呢?那就是邸报。
 
自武则天以后,无论是皇帝诏敕,还是各方奏抄,都会汇集到中书门下。中书省将其中内容统一编纂为朝报,每天都向京城内的各机构和部门发布。就在中书省发布的同时,州邸和道邸的工作人员,也誊抄这份抄报,向各自所属的地方政府发报。在誊抄朝报的同时,驻京办事处的人员,也常常揣测地方长官的心思,添加他们想知道的“号外”。
 
例如唐朝著名诗人韩翃被授为驾部郎中知制诰,也就是皇帝的机要秘书的事情,就是韩翃的一位同事从京城传来的邸报上看到的。
 
 


共3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000个字符
作者:佚 名 来源:《现代快报》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