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古史今鉴>>正文内容
虎头蛇尾的大清炮队:大炮曾轰垮“骆驼城” >> 阅读

虎头蛇尾的大清炮队:大炮曾轰垮“骆驼城”

作者:张志建 来源:《辽沈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2日 点击数: ( 字体: )

 
 
清朝从德国进口的超重大炮。
 
  1645年正月九日,清军的红衣大炮运到潼关。两天后,清军将数十门红衣大炮一字排开,对着潼关城墙猛轰。隆隆的炮声响了一整天,潼关的城防设施大部分被损坏,清军马队蜂拥而入,潼关告破。
 
  清军攻克潼关后,推着大炮追击李自成,相继用大炮攻下延安、榆林、米脂、绥德等府州县。李自成的大顺军挡不住清军的猛烈炮火,只得边打边跑,十余万人被迫从陕北南撤。
 
  清军带着红衣大炮在大顺军的后边紧追不舍,走投无路的李自成最后只好丢下大部队,带了几个随从逃往南方。结果,在湖北九宫山地区被杀。
 
  康熙御驾亲征葛尔丹清军大炮轰垮“骆驼城”
 
  清朝一统中国后,凭借着明朝留下来的先进铸炮技术和大量的技术工人,以及在实战中积累的战场经验,使火炮技术达到了世界顶峰。在康熙皇帝的支持下,清朝设计出多种大炮,其中有轻型的“神威将军炮”、中型的“神功将军炮”、重型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这三种大炮加上以前的红衣大炮形成了装备齐全的火炮系列。在当时所造的905门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的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所造的火炮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可以调整射角,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炮身上装有准星、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而且这些炮全部车载化,可以任意奔驰,机动性强。清军对炮兵的培训也较为严格,弹药的施放都形成了程序化,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可以肯定地说,当时清军的炮兵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炮兵。
 
  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叛乱的葛尔丹。在乌兰布通之役中,面对清朝的十万大军,葛尔丹摆出了一座驼城。什么是驼城呢,就是由骆驼组成的城堡。骆驼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称,每逢遇到风沙弥漫的时候,骆驼不用人招呼,即能互相依傍,卧在沙地上,形成一道阻挡风沙的屏障。当年蒙古人与宋军交战的时候,曾摆出过骆驼阵,让宋军很是头疼,毫无破阵办法。
 
  葛尔丹下令,把全军的一万三千头骆驼全都集中起来,环绕阵地,列成数排,驼峰上压了大木箱,箱上边又盖了毡布,洒上水,派了三百多个火枪手,隐蔽在骆驼身后。又在山坡上,布置了一万多弓箭手,单待清军前来进攻。
 
  没想到,清军人马不动,只用所携带的三十多门大炮对着骆驼城轰击。霎时间,炮声惊天动地,满眼硝烟弥漫,血肉横飞。骆驼哪见过这种场面,吓得挣扎着站起,到处乱窜。曾经帮助成吉思汗取得无数次胜利的驼城在清军大炮的轰击下土崩瓦解。清军乘势发动潮水般的进攻,葛尔丹的军队大部分被歼灭,只剩下几千人逃走。
 
  流放火炮人才技术下坡挡不住外国列强的炮火
 
  乌兰布通之战后,清朝却做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将火炮天才戴梓流放辽东。戴梓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火炮天才,他曾制作出子母炮和连珠火铳。明清时期的炮弹大部分是实心炮弹,适合攻城略地,但对人员的杀伤力极小。戴梓发明的子母炮将千百个小铁珠和火药装入一个大炮弹中,发射时只要点燃大炮弹中的火药,千百个小铁珠就成扇形飞向目标,对人员的杀伤力非常大。而且这种火炮不需要像其他火炮那样分别装火药和炮弹,所以射速非常快,在对决中常常占得先机。但一向英明的康熙皇帝却听信谗言将戴梓流放到了辽东。自此,清朝的火炮制造缺少了领军人物,开始走下坡路。
 
  后人分析,康熙如此做法只能解释为安定天下之举,他害怕造反的民众利用火炮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干脆将铸炮技术封存,将造炮天才流放到祖地看管起来,以独自享有这种利器。
 
  这种封存的结果使得康熙之后,大清朝的铸炮技术不仅没有进步,甚至出现了大幅度倒退。嘉庆年间,朝廷曾仿制一批明朝末年造的神机炮来装备八旗炮队。可是,所造的大炮射程竟不足原炮一半。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看似威武,可射程却不及清朝早年的红衣大炮。当时,英国军舰用的是开花炮弹,而清军所用的还是清初使用的实心炮弹。真让人怀疑,当初戴梓造出的子母弹只是个美丽的传说。
 
  清末时,不仅铸炮技术严重退步,连炮手的射击技术也让人瞠目。在厦门之战中,清军的大炮命中率只有二百分之一,大炮猛轰了一天,却没有一发命中敌舰!
 
看到曾经的大炮王朝连外国人的几艘军舰都打不过,看到曾轰垮骆驼城的大清炮队如今连炮都不会使了,不知九泉之下的皇太极、康熙和乾隆会作何想!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