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英王陈玉成:是大公无私,还是私心太重? >> 阅读

英王陈玉成:是大公无私,还是私心太重?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他的“有私”还可以从对待韦俊的态度看出。
 
韦俊曾经是他的上司,天京事变后,韦俊为右军主将、定天义,地位只略低于他(级别一样)。1859年韦俊驻扎在皖南芜湖一带,杨秀清的盟弟杨辅清、杨宜清等从江西北上,也驻扎到这一带,由于血海深仇,两军不断摩擦,韦俊忍气吞声,准备北上渡江,投奔李秀成,不料以往多次配合作战的陈玉成却骤然翻脸,封锁江面,不让韦俊过江,甚至开炮阻拦,硬是将韦俊逼得投降清朝。后来安庆失陷的第一“节点”,是枞阳失守,攻下枞阳的,正是当了清朝芝麻绿豆官的昔日太平军国宗兄韦俊。
 
陈玉成之所以翻脸不认人,一方面可能受天京密旨,另一方面,也是害怕韦俊和李秀成会师,成为一股大势力,威胁自己在江北的分地,从这点上看,他并不比李秀成的境界高。
 
李秀成“西征”会攻武汉固然走得慢了点,但说他不执行“围魏救赵”就有些冤枉。从史料上看,最初并没有“围魏救赵”的计划,李秀成不愿意执行的,是洪秀全让他“扫北”(趁英法联军和清军开战进攻北京)的计划,而擅自采取的,是南下江西接应当地盟友的行动,当时陈玉成本人也没有“围魏救赵”,而是直扑曾国荃、多隆阿,准备直接解围。
 
安庆失陷后,陈玉成如果“大公无私”,理应向天京靠拢,但他却负气死守庐州孤城,并不断向北发展,导致江北局势完全不可收拾,尽管责任主要不该由他负,但这种做法说成“顾全大局”怕是牵强附会——同样饱受委屈的李秀成,在屡劝洪秀全不听后,并没有听堂弟李世贤的一走了之,而是陪在洪秀全身边同归于尽。
 
曾在皖北办了好几年团练的李鸿章曾说,“忠、侍(李世贤)、章(林绍璋)、干诸王,皆与狗逆(陈玉成外号四眼狗)不合,外畏之而中恨之”,而和陈玉成并肩作战多年的盟友、捻军盟主张洛行在被俘后称陈玉成“待人不好”。为了救自己的安庆分地,陈玉成不顾各部利益,逼着他们反主为客、死打硬拼,太平军各部不说,捻军老家皖北被清廷烧杀淫掠,各旗首领请求陈玉成发兵援救,陈不但不发,反倒逼着捻军陪他远征湖北,死战安庆,结果执意回家的捻军蓝旗首领刘饿狼被张洛行设计杀死,整个蓝旗反目成仇,白旗捻军的两名主帅龚瞎子、孙葵心都死在太平天国的战场上,导致白旗元气大伤,整个捻军也因为这些变故四分五裂。这些,当然都只能成为陈玉成“大公无私说”的反证。
 
应该看到,作为一方统帅、全军司令,陈玉成的年纪实在太轻了,战场上冲锋陷阵没有问题,但恢宏的战略构想、复杂的人际关系,却不是他这样阅历的人所能完全负荷的,毕竟,他至死也不过26岁。
 
长处与短处
 
有一个叫赵雨村文人,曾被裹挟在陈玉成部住过一阵,对陈颇有好感,他记述陈部属称赞陈的三大长处,第一爱读书的人,第二爱百姓,第三不好色。
 
作为中立人士,赵雨村的记载当然有根有据。陈玉成并非如几十年前某些著作所言“焚书坑儒”,他的书房里堆满典籍,所俘获的许多清朝官员都被优待,甚至安徽巡抚李孟群被俘后也长期优待,直到天京下诏旨才处死。李秀成同样优待清朝官员,但被优待者通常“软磨”,不会直接“骂贼”,“骂贼”的不会被留用。而陈玉成的“先生”群中,居然有一边服役,一边公开骂太平军“龟儿鳖孙”的前李孟群幕僚葛能达在内。
 
陈玉成本人并不甚识字,但他被俘后,胜保的幕僚裕朗西曾与他攀谈,他随口征引兵书典籍,侃侃而谈,令这个文人十分佩服;他曾经上书洪仁玕,提出旨在加强赏罚制度的《钦定功劳簿章程》,足见对于文化学习,他是真下了一番苦功的。
 
不过他的“爱读书的人”,和李秀成一样,也只限于尊重、供养,却并不敢大胆任用,目前记载中那些被他礼敬的读书人,担任的都是幕僚、书手、医生之类闲职,反观在他之前镇守安徽的石达开,就敢于放手重用读书人,麾下的李岚谷、潘合孚、陶金汤、何名标等均是书生出身,后来都成长为大将、要员。
 
陈玉成的爱百姓也是相对而言,在皖北,他秋毫无犯,轻徭薄赋,但在苏南,他的部下纪律废弛,横征暴敛,以至于苏州人听说来的长毛是忠王部就大胆做生意,听说是英王部就赶紧关门。很显然,陈玉成爱的是自己地盘上的百姓,而对于别人地盘上的百姓,就未必有多少感情了,哪怕那地盘是友军的。
 
陈玉成不好色,是指他不强抢民女,有个不甚靠谱的传说,说他在苏州留宿忠王府,忠王不在,忠王府的人找来“三陪”服务殷勤接待,结果陈玉成半夜开拔,留下话说“吴中女兵,锐不可当”,叮嘱李秀成千万别陷进温柔乡不能自拔。
 
但不好归不好,他的老婆却不少。安庆、庐州、天京,都有英王府,也都有留守的“英王娘”,他的一个绝色“王娘”在被俘后被胜保霸占,胜保被清廷治罪,“强取贼属”也是罪名之一,这个“王娘”随后也被逮治胜保的清朝官员霸占;据说他的另一个王娘蒋氏留在天京,城破后被湘军将领鲍鎰娶回原籍,陈玉成的遗腹子当时仅两岁多,也被鲍鎰收养,长大后知道身世,愤而出家,民国后还出任过省议员。史书记载,陈玉成“长不逾中人”,但容貌秀美,眼眶下有因为当年治疗打摆子薰艾留下的两个疤痕(这也是他外号四眼狗的由来),经常骑一匹白马,十分威武,英雄年少,就算再不好色,周围也难免围拢几位美女的,似也不便深责。
 
陈玉成最擅长的是野战。他的部下说他最善于用选锋,摆成前少后多的锥形阵,“层层推进,有进无退”,更善于将选锋藏于队中,假装败退,等敌军追近后突然反身杀回,100年后湖北、安徽一带还把这种战法叫做“三十检点回马枪”,三十检点正是陈玉成曾经担任的官职。
 
然而陈玉成的战场大局观并不太好,经常在大胜后忘乎所以,或者因疏忽丢失重要据点。他最忌惮的清将是多隆阿、鲍超,这两人的共同特点是不跟他硬拼,而是避开他的中路,专门从两翼包抄。他的部下在安庆之战后将这一切归于天数,称“英王走运时想怎样就怎样,倒运时想一着错一着”,其实哪有什么天数,无非是“人谋未臧”而已。
 
陈玉成最大的短处,恐怕是用人。
 
陈玉成手下的大将,很少有“外人”,不是自家亲戚朋友,就是广西的老资格。他手下有著名的五大队、五小队,主将有陈时永、卜占魁、唐正才、梁成富、刘昌林、马融和等,其中陈时永是他叔父,唐正才是早年太平军水营的负责人,刘昌林是他幼时的玩伴,卜占魁则是和他一起入营当牌尾的好友;他派到丹阳一带驻防的,是陈聚成、邹林保,前者是他弟弟,后者是他姑父;他手下的重要将领中,有陈仕荣、陈时安、陈得才、陈安成等“陈家人”,有天王外戚赖文光、表弟张潮爵、杨秀清外甥陈得隆这样的“皇亲国戚”,还有魏超成、侯裕宽、侯淑钱这样的元老。
 
这些人中固然也有能力出众的,但由于他们是因关系、资历、血统上位,必然有许多人不称职。如陈聚成是陈玉成幼弟,被俘后胜保以其“年幼”,竟将其释放;张潮爵因为身份高贵,在安庆位居叶芸来、吴定彩之上,城破后逃之夭夭,当时整个安庆断粮,将士煮刀鞘、皮箱充饥,可张潮爵家房梁上却藏了两石大米;那些勋旧中,魏超成是杨秀清亲戚,以前是监斩官,侯裕宽是洪秀全的厨师,侯淑钱是管仓库的,唐正才倒是打仗出身,但带的本来是水军,这些人被重用来带陆军、守城池,岂能不误事?
 
如果没有关系、资历、血统,在陈玉成这里想出头就难了。1853年就加入陈玉成部的安徽桐城人程学启勇冠三军,可是打了七八年的仗,才混了个不入流的“先锋”职务,最终这位程大爷投奔了曾国荃,成了攻陷安庆的急先锋,后来又投奔李鸿章淮军,破苏州,破嘉兴,都是此人的作为。反观和程学启前后脚入营且表现抢眼的安徽同伴,加入李秀成部的陈炳文在1861年官拜殿后军正总提,朗天安,领忠殿大前队,已是李秀成第一流的大将,加入石达开部的童容海,1861年为殿左东破忾军主将观天义,也早已独当一面。
 
太有资历、本事也不行。名将吴如孝、黄文金都曾隶属陈玉成麾下,前者曾是罗大纲助手,官职一度远在陈玉成之上,后者更是金田起义时广西平南上帝会的首领,而且两人一个善守,一个善攻,都是出名的宿将,但陈玉成和这两人关系始终若即若离,前者大多数时间游离于陈玉成本队之外,甚至和李秀成部一起行动,后者则被扔在苏南、皖南“吃苦受罪”。
 
不难看出,陈玉成还是有私心的,他表现出“大公”一面时,往往是因为公私可以兼顾;一旦公私利益相悖,他的思维模式,和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等其他太平天国后期外将,并无本质区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3页 您在第3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5803个字符
作者:陶短房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