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康乾盛世时期的文字狱:专制王朝的腥风血雨 >> 阅读

康乾盛世时期的文字狱:专制王朝的腥风血雨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中学历史课本里的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让许多现代中国人都知道了清朝康、雍、乾三朝实行文字狱的严酷与荒唐。而尚未广为人知的是,这严酷与荒唐既源于专制帝王的残暴,也源于某些士人的无耻、贪婪、诌媚,或是迂腐与懦弱。
 
失明庄廷鑨约十八名士修《明史》,清初文字狱之肇端
 
专制王朝的统治者们有一个共同的癖好,都喜欢篡改历史、钳制舆论,而满清王朝尤甚。因为他们“作为外族统治者,如何抹去残酷屠杀的可耻记录,如何修改对自己不利的记载,如何证实其统治中华的合法合理,这一切,绝对要求舆论统一律的”。(李国文《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所以,康熙二年(1663年)的庄廷鑨私刻《明史》案,也就成了清初文字狱的第一案。
 
庄廷鑨是浙江乌程(今属吴兴)南浔镇一富戶的儿子,一些文章上说他是一附庸风雅“富而好名”的财主,其实他也是一个读书的士人。据《明朝庄氏族谱引略》记载,庄家不仅是当地闻名的豪门大户,庄廷鑨的父亲庄允城和庄廷鑨本人,都是贡生。贡生,是科举时代,从府、州、县的秀才中挑选出的成绩优异者,升入京城国子监读书的人,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所以叫贡生。可见庄廷鑨并非只是个土财主,庄家父子都喜读经史子集,在当地不仅有钱也很有些名气,否则也就不会闹出后来差不多是满门抄斩的清朝第一文字狱“明史案”了。
 
庄廷鑨15岁就去了北京,进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可是很不幸,他19岁时身患重疾,结果病是治好了两眼却失明了,庄廷鑨成了一个盲人回到了家乡南浔,虽然两眼看不见了,他仍然让人读书给他听。
 
庄廷鑨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同乡,是明朝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明熹宗的重要辅臣,名叫朱国祯。朱国祯晚年遭奸党弹劾,不得不辞官归隐家乡,专心文史。他悉心搜集大量史料,编撰出一部“明史”,但还没有付梓印刷就去世了,留下尚需整理的稿本。此时明朝还未亡,因此这部“明史”也就不是完整的。朱国祯死后,家道中落,其子孙不孝,卖完了家产,最后竟打算把朱国祯的这部书稿以一千两银子的价格向外出售,庄廷鑨听说此事后让父亲将书稿买下。就在门客给庄廷鑨读书稿的时候,一天他突发奇想:自己读了这么久的圣人之书,现在虽双目失明,但也不能枉过一生啦。他想到了司马迁虽受宫刑却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史记》,又受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启发,既然左丘瞎了眼都能写出千秋拜读的史书《国语》,我庄廷鑨为什么不能著书立说青史留名呢?
 
可著书立说谈何容易,庄廷鑨打起了朱国祯的这部还未全部完成的书稿的主意。他想只要增删润色,修订补充,然后署上自己的大名刊行于世,不就可以青史留名了么?但他也深知,凭自己的才气和双目失明的现状,独力增删修订是办不到的,而且朱国祯的书稿需要修订的地方还不少,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庄允城。
 
庄允城本身也是个明朝天启间的贡生,当然极力支持儿子的想法,父子俩经过几天的商讨,最后确定了18位当地名士,接着就发出聘书,邀请共同完成“明史”修撰大业,而且提供的报酬极为诱人,每千字“润笔费”为纹银三十两,这就是在今天也是一笔很高的稿酬了。一时间,各名士纷至沓来,开始这一浩大工程。但也有人慕名前来后,认为庄廷鑨全无史学知识,不过是一沽名钓誉之辈,所编撰之书也“冗杂不足道”,就离开了。可参与编书的名士们有人颇有才华,有人在当地也有不小的名气。但总的看来,这支拼凑起来的修史队伍相当松散,有的是因家贫为求重金而来,有的则是反清复明意识强烈,秉笔直书,言辞激烈,而有的名士根本没有参加,是庄家为充脸硬列上去的,这些在史籍和地方志中都有不少记载。但大家多认为编史修志是一件大功业,不少人因未能名列其中而遗憾万分。
 
 


共4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769个字符
作者:杨黎光 来源:《深圳商报》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