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入大火如入清凉界:皇权下的张居正为何失败 >> 阅读

入大火如入清凉界:皇权下的张居正为何失败

作者:马立诚 来源:爱思想网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0日 点击数:

    改革者的专制
    
柏杨曾感叹:当明朝发明了诏狱和廷杖时,英国却早在明朝建立一百多年前就颁布了《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人权。 
 
张居正也没有逃脱专制的局限,最突出的,是在他的操纵下,万历七年(1579)正月下诏毁掉全国书院约六十四处。他的理由是反对空谈,并且反对以讲学为名牟利。 
 
张居正的确是一个集中力量干大事、不尚争论、讲究实际的政治家,那些以营利为惟一目的的书院,固然不足挂齿。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其实,早在万历三年(1575),张居正就砍杀教育。明朝学制,各府、州、县有府学、州学、县学。明初规定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宣德年间又有所增加。张居正下令压缩,规定“大府不得过二十人,大州、县不得过十五人,如地方乏才,即四五名亦不为少。”在实际执行中,“督学官奉行太过,童生入学,有一州县仅录一人者。”这一劣政,使张居正广受批评。 
 
明朝有办书院的传统,到处开办书院讲学。最著名的像万历三十二年(1604),罢官回家的顾宪成和他的弟弟顾允成以及高攀龙等人,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另外像崇祯六年(1633),张溥、张采等人在苏州成立复社,切磋学问,批评权臣。 
 
各地书院最让当局头疼的是议论朝政。因此,明代围绕书院问题多次发生激烈斗争。明代比宋代特别是北宋要专制得多,对书院也多次禁毁。嘉靖十六年(1537)、十七年(1538)就曾下令毁掉书院。 
 
即以著名的东林书院来看,到熹宗天启五年(1625),东林书院批评权奸的讲学活动引起大太监魏忠贤等人仇视,下诏毁掉天下书院。魏忠贤还罗织罪名,向全国公布了一个309人的《东林党人榜》,通缉追捕,致使一大批正直的官员和知识分子惨遭杀害。 
 
在张居正时代,讲学诸子中最著名的是江西人何心隐 (本名梁汝元)与福建人李贽。这两位学者都是王阳明学说的传人,先后在湖北孝感和麻城讲学。他们学问精深,特别是李贽,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大思想家。这二位在讲学中讥讽宋明理学,挑战传统社会秩序,评论当朝时事,被保守派视为“非圣无法”的异见分子。 
 
早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十三岁的何心隐去北京访友时曾见过张居正,当时三十五岁的张居正还是翰林学士,二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 
 
张居正当政之后,何心隐和李贽在讲学和著作中对张居正都有批评,尤其何心隐,更是直言不讳,指责张居正压制思想自由,迫害“异端”,打击不同意见的知识分子。 
 
当代学者侯外庐说何心隐是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战士”,葛兆光则说何心隐 “肯定人的存在价值和生活意义”,各种版本的中国哲学史也对何心隐给予了很高评价。但张居正不这样看。 
 
万历四年(1576),何心隐被通缉,罪名是聚集门徒,扰乱时政。万历七年(1579),何心隐被南安(江西大余)把总(低级军官)朱心学抓获,解往武汉,被湖广(武汉地区)巡抚王之垣下令在监狱中用乱棍打死。何心隐在死之前对王之垣说:“公(你)安敢杀我?亦安能杀我?杀我者张居正也!” 
 
李贽虽然曾经称赞张居正是 “宰相之杰”,但也就何心隐之死撰文揭露张居正。李贽说,武昌数万民众看到街头贴出的何心隐罪行告示,都为何心隐喊冤,这是人心所向。杀何心隐的人,是为了讨好张居正,大家都知道是张居正授意地方逮捕和杀害了何心隐。 
 
    张居正与王安石一样,都是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者,都不如春秋时期的子产。张居正追杀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比王安石更恶劣,更严重,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改革者的悲剧。
    
    入大火如入清凉界
    
入大火如入清凉界,这是张居正独特的政治哲学。
 
大火,能把人烧焦;清凉界,能使人心静如怡。这看似截然对立的两种境遇,在张居正那里却圆融无碍,完全打通。外在的“色”(物质环境),完全服从于内心的“空”。内心能够从任意一种角度调整客体的意义。熊十力说张居正得益于《华严经》,华严宗讲宇宙万般境界,都可以即出即入,互涉互入,也就是说都能相融相通。 
 
张居正曾多次表达他的出世思想。“仆(我)少耽沉寂,每有出世之想,不意中道(中途)为时所羁绁(绳索羁绊)。”他长期在风口浪尖讨生活,难免会作如是想。美学家朱光潜的一句话,可能符合张居正的实际,这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张居正的《与李中溪书》等文章,的确闪烁着这样一种灵性与悟性。他说:“居正以退食之余,犹得默坐澄心,寄意方外,如入火聚得清凉门。以是知山寺幽栖,风尘寓迹,虽趋舍不同,静噪殊途,其致一也。”在张居正那里,大火就是清凉界。他是以这样的气概,这样的穿透精神,这样的悟性根基,投身于“一身万死”的事业。
 
从这些自慰、自励和自解当中,难道还体验不到他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吗?
 
他不但以赫赫威势弹压群臣,强力推进改革,而且还以道德之师自命,与皇室展开激烈博弈。他曾多次制止神宗、李太后以及大太监铺张浪费的额外支出,迫使神宗收回成命。熊十力称赞张居正“执法之严,自汉以还二千余年间,未有如是者也”,“自皇帝、皇太后以及中贵 (皇宫贵人)皆绳之以法,不许遁于法外。”“彼(张居正)盖欲置皇帝于纯粹无为之地,而以宰相总揽全国政权。”
 
然而,在中国皇权专制社会中,任何人敢于这样做,必然后患无穷。
 
渐渐长大的神宗对此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张居正不仅要面对不满的官员密报弹劾,而且要精心地提防来自神宗的冷眼。
 
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张居正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二十岁的神宗去掉了头上的紧箍咒,积之既久的愤懑爆发出来。诸多官员看风转舵,纷纷上书弹劾张居正。
 
万历十一年(1583),神宗剥夺了张居正的官衔和勋级,下令抄张居正的家。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不胜拷打,被逼自杀。张居正的弟弟张居易和次子张嗣修充军边远之地。
 
神宗的诏书颠倒黑白,说张居正“专权乱政,罔主负恩,谋国不忠。”
 
此后的作为,一切与张居正反其道而行之。于是上下松懈,张居正的新政灰飞烟灭。
 
张居正的改革被否定之后,明朝陷入“纲纪废弛”的颓败境地,每况愈下,直到六十多年后的崇祯年间,终于崩溃。
 
    否定改革的皇朝,将会失去生机,最后一定是这个下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