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政治风气影响点校本,“国史”将再一次大修 >> 阅读

政治风气影响点校本,“国史”将再一次大修

作者:钱昊平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1日 点击数:

 
  新中国二次大修“国史”修什么?
 
  中华书局总编辑讲述重修理由,点校本“二十四史”、《清史稿》因受时代局限存在缺憾,重修5年后完成
 
  对话动机
 
  被誉为五千年“国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出版点校本,是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古籍整理出版项目,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学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点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
 
  2005年,中华书局着手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准备工作。今年7月11日,第四次修纂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预计2015年全部完成。此次为什么要修订?如何修订?新京报对话中华书局总编辑徐俊。
 
  对话人物
 
  徐俊:中华书局总编辑,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为何重修国史?
 
  “存有缺憾,阅读不便”
 
  新京报:为什么要对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进行修订?
 
  徐俊:先要了解的是,宋元以来历代都有整理刊印正史的传统,形成不同时期的通行版本,如宋代通行的“十七史”、明代通行的“二十一史”,清乾隆时期整理刊刻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上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整理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代最通行版本。
 
  新京报:历次校刻,重点都是什么地方?
 
  徐俊:重点是文字校订和勘误,也有些是出于某种政治需要,如清朝的殿本前后两次校刻,就对少数民族的称谓进行较多改动,此外,《明史》殿本与库本差异甚大,《元史》乾隆殿本与道光殿本也多有不同。
 
  新京报:最近一次整理是什么时候?
 
  徐俊: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指示下,中华书局组织实施“二十四史”的整理,形成第一部有完整标点校勘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第一次将全套正史从古董书架上请了下来,成为人人可读的现代整理本”。整理工作从1958年到1978年,经历了20年。
 
  新京报:但点校本出齐刚过去三十年,如今为什么又要修订?
 
  徐俊:这主要由于受当时政治、学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点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给读者利用带来不便。
 
  存有哪些缺憾?
 
  “二十四史,体例不一”
 
  新京报:能否详细解释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不足和缺憾在哪里?
 
  徐俊:1956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要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二十四史”。1958年,毛泽东指示吴晗、范文澜组织标点“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随即在中华书局组织下,制订了《二十四史整理计划》。
 
  由于时间比较紧,导致“前四史”的整理方式、体例都不一样。最后只有《史记》赶在1959年国庆前夕出版,其他三种直到1965年才陆续完成。
 
  新京报:其他各史什么时候整理出版的?
 
  徐俊:在整理“前四史”的时候,其余二十史的整理工作也陆续展开,由于参加点校的学者分散在全国各地,时间难以保证,1963年,中宣部发文将各地点校者全部借调到中华书局。那一段没有太多政治干扰,后来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点校体例,在这一时段基本得以确立。1966年,“文革”爆发,整理工作停滞。
 
  1967年5月,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要求中华书局继续点校“二十四史”,但由于政治干扰严重,随着戚本禹的垮台,点校班子自然解体。
 
  1971年,“二十四史”点校重新上马。《清史稿》的点校,虽然1958年就提出了,但真正开始是1971年“二十四史”点校恢复后的事情。
 
  1977年底《清史稿》和《宋史》相继付型,次年初出版,点校工作完成。
 
  新京报:其他各史也存在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吗?
 
徐俊:也有,整理工作历时20年,前后三个时段工作方式、校勘标准都略有差异。
  为何存有缺憾?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