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脸谱化与思维的弹性:中日韩宫廷戏的历史观 >> 阅读

脸谱化与思维的弹性:中日韩宫廷戏的历史观

作者:赵博渊 来源:南风窗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3日 点击数:

 
2010年上半年,一部清史宫廷大戏在中日两国引发热议,那就是中日合拍的《苍穹之昴》。与2001年的日本大河剧《北条时宗》浅浅涉猎元史不同,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浅田次郎同名小说的《苍穹之昴》完全以中国历史为题材,并且在中国央视和日本NHK电视台都取得不错的收视成绩,这其中固然有观众对舶来品的新奇感在起作用,但合拍剧所体现的不同历史观碰撞才是关键。虽说同处中华儒家文明圈,中日韩在历史思维上仍存在较大差异。
 
这个慈禧不太冷
 
《苍穹之昴》虽改编自日本小说,但导演和编剧都是中国人,导演汪俊也一再强调是中国人在说故事。多数角色由中国人扮演,偏偏女一号慈禧太后交给了多年前因扮演阿信而为中国人熟知的日本演员田中裕子。
 
在田中裕子之前,慈禧在中国影视剧中多有演绎。从刘晓庆的阴冷到斯琴高娃的霸气,再到吕丽萍的恶搞,慈禧的形象可谓五花八门。让人觉得最人性化的大概就只有1993年《戏说慈禧》里的丛珊和2003年《走向共和》里的吕中了。然而,田中阿姨一出,舆论普遍认为她是历任慈禧中最像慈禧的一个。即便是不满日本人扮演中国历史人物者,对于田中的外形和演技也挑不出多少毛病。
 
慈禧在中国当代影视剧中的形象变迁,反映了民众历史认知的多元化。在改革开放前的老电影中,慈禧莫不是一副狼外婆的嘴脸。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慈禧也多以负面形象示人。但到了1990年代,由于台湾剧的引入,大陆刮起了一阵清宫戏热,后来又分化为严肃类如《雍正王朝》、《康熙大帝》,娱乐类如《还珠格格》三部曲,以及小众的“秘史类”。只要涉及晚清,少不了慈禧角色,拍的人多了,后来者不愿步前人窠臼,于是乎,慈禧的形象越来越人性化。编剧打的旗号是还原历史,实则矫枉过正,过多地强调慈禧作为女性和母亲的一面,而淡化了其政治属性。
 
  看过田中版慈禧,最大的感觉就是这个慈禧不太冷,而她和善的笑容下时不时掠过凶狠的政治家本色,又符合历史的本质。唯其常以恬淡平静的脸孔示人,偶露的狼性才显得格外狰狞可怖。在《苍》剧中,慈禧出场是在戏园一幕,仅仅因为戏不好听就要杖毙管事老太监。光绪皇帝出面求情,慈禧虽说感念皇帝仁厚而允准太监不死,却又不满皇帝九五之尊竟专门为一个太监求情。接着,皇帝的辅佐大臣杨喜桢(原型应为翁同龢)出面要求慈禧结束垂帘听政,还权于帝。慈禧一时不知所措,还是借着逗弄宠物猫的空暇才想出应对之词。仅仅一个开场就刻画出慈禧的轮廓——菩萨相貌,却视人命如草芥;对皇帝虽有感情,却更贪恋权力。她很爱光绪,但光绪并非亲生,这让她害怕。另一方面,她的政治经历和宫廷生存经验也驱使她与光绪越行越远。田中在心理刻画的把握上分寸拿捏得当,并未顾此失彼,这也是慈禧形象深入人心的保证。
  
中日韩宫廷戏的现状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繁多,素材自然也多,宫廷戏在历史剧中仅仅占一部分,但却因宫廷戏兼具雍容华贵与阴谋诡计的特点,而能最大限度吸引各年龄段观众,因此长盛不衰。
 
相比起来,日本的宫廷戏不多,近年来只有富士电视台的《大奥》三部曲和2008年NHK的大河剧《笃姬》(题材与《大奥》明治篇重合)名噪一时。在NHK每年一部的大河剧中,武士戏一直是主力。与中国长期君权集中不同,日本武士时代的政治制度是领主制。宫廷被架空,自是惨淡度日;即便是武家,女眷也远不如中国宫廷女性那么惬意悠闲。她们不能脱产,日常家务之外若时间允许还要为夫家制作军旗箭支,甚至要清洗敌人首级,和宫廷的氛围相去甚远。而宫廷政治高度发达的平安时代离现代人的记忆又太过遥远,于是乎,江户时代的将军后宫成为日本宫廷戏的主要题材。日本的宫廷戏,很大程度上是对男性武士充斥的电视荧屏的间歇性调节,但这两年日本历史剧似乎又回到战国武将+幕末志士的老路上了。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