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历史冲击现实:短命的名录墙,迷失的方正县 >> 阅读

历史冲击现实:短命的名录墙,迷失的方正县

作者:秦 轩 房 硕 来源:《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5日 点击数: ( 字体: )

 
 
在方正县随处可见的日语培训学校,一家学校门口挂着数段条幅,庆祝赴日厨师获签。
(秦轩/图)
 
历史记忆也分“先后”
 
名录墙引爆民间情绪后,方正县强调抗日战争给方正县带来的特殊历史记忆,作为当地建墙的合法性依据。方正县官方称,建墙并不背离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同时亦符合中国对日外交方针。但方正县的历史记忆的倾向性实在重了一点。
 
方正县存在三种与那段历史相关的纪念物,除了中日友好园林碑群,还有方正县大罗密乡的抗联纪念碑以及方正县城东苏联红军纪念碑。然而同保护最完善、建设最气派的中日友好园林碑群相比,抗联纪念碑偏远孤寂,苏联红军碑更是只能与荒草、狗屎相伴。至于曾遭受日本侵略者、苏联解放者双重迫害的普通民众,在地方史话中只有只言片语提及。
 
在方正县的官方叙事中,中日友好园林碑群对应的在华日本遗孤获得不同寻常的重视。
 
开拓团是日本由国内引入到伪满洲地区的武装殖民者,依附于日本关东军。日本投降后,因条件约束,北满地区数万殖民者回归日本的道路断绝,相当一批集结于方正地区。这些人沦为难民,存活的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为了生存,许多日本妇女嫁给方正县的中国男人。据史料记载,其中不乏赎买。儿童则被方正县的家庭收养。这段历史被当地政府视为中国居民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
 
1949年以后,通过红十字会,方正县的日本遗民与日本国内保持通信,也有少部分遗民得以回国。自此,这一特殊的遗留群体成为中日外交中的一环。1963年,周恩来指示于方正县修建日本人公墓,用以安葬在当地发现的开拓团成员遗骨。该墓的墓碑上并没有收录亡者的名录。不过,郭相声表示,并没有在政府档案中查到当年周恩来批示的文件。
 
至1980年代,麻山地区日本人公墓被迁至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旁,后围绕两座公墓形成中日友好园林。1986年经外交部批准,墓旁修建了接待室,并设常年管理、看护人员两名,方便日方人员祭奠亲人。
 
自此,方正县成为全国唯一建有日本人公墓的县,并成为中日外交中的一颗特殊的棋子。
 
建构历史记忆的官方冲动
 
中日友好园林的突兀,显然不仅仅得益于中日关系。近年来,方正县最大的经济增益来自这段特殊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大批日本遗民携亲返国,打开方正县与日本的通道,带动了县里对日劳务输出与移民。经三十余年,至今方正县26万人口中,超过一成在日本,形成方正县的侨乡特色。
 
方正县属哈尔滨,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工矿业不发达,不通铁路和水运,这几年的经济成绩几乎全仰仗在日方正人。方正县银行总的存款额为50亿,而在日本的方正人就贡献了近40亿,超过2010年方正GDP。另外可以参考的数字是,2010年方正全年财政收入为2.23亿。
 
方正县华侨商会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近年方正县开发,华侨的资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正因如此,打造侨乡特色的口号在今年落实为地方政府的实际项目。2008年,方正县在市区北部修建日式风情街。次年,更要求全县街道商铺在牌匾上增加日文名称。
 
除了建名录墙建构官方历史记忆,方正县亦有一系列侨乡企划,包括华侨小学、华侨国际城项目,5月中视威豪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方正县签约,拟拍摄关于日本开拓团及侨乡题材的电视剧。在方正县政府网站检索到的项目还包括设立在日办事处,建立体现日式风格、具有侨乡标志性建筑,以及举办首届中日友好方正论坛等等。这项工作还引得黑龙江省前来调研。
 
实际上,日本遗民问题在2011年中日关系中的地位也在升温。恰在方正县申请修建名录墙的2007年发生了一系列与遗民相关的活动。当年2月,《日本遗孤在中国》的历史纪实题材画册在中国外宣办主持下出版。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在日本国会演讲中提到日本遗孤在中国得到帮助,并提及方正县的中国养父母公墓。
 
中国官方对遗孤的表态得到日方的共识与回应。2007年年底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接见在华遗孤代表。1个月后,在2008年1月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即前往方正县参观公墓,并题词——仁爱。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