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王小波十五周年祭:把这一天奉献给脱俗的思想 >> 阅读

王小波十五周年祭:把这一天奉献给脱俗的思想

作者:邵 聪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1日 点击数: ( 字体: )

摘要:十五年前的今天,1997年4月11日,作家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家中的电脑旁。他的绝大部分文字,都是在一台破旧的586电脑上敲下的。为纪念王小波十五周年忌辰、六十岁诞辰,中国人民大学将于今年6月以后举办王小波生平展。
 
 
十五年前的今天,1997年4月11日,作家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家中的电脑旁。他的绝大部分文字,都是在一台破旧的586电脑上敲下的。为纪念王小波十五周年忌辰、六十岁诞辰,中国人民大学将于今年6月以后举办王小波生平展。届时,将展出王小波生前用过的这台电脑、早年手稿、书信等实物,展期一个月。南都记者联系到王小波遗孀、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她表示,将于小波忌日将文章《王小波的意义》发上微博。
 
因硬件推迟两月开展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先后做过知青、工人、大学教师、自由撰稿人。他的主要著作有小说“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地久天长》、《黑铁时代》和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等。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鲁迅博物馆前馆长孙郁告诉南都记者:“原本是打算在小波的忌日开展的,但由于人大博物馆新馆仍在建设,此次生平展推迟至六月后举办。”
 
    孙郁表示,王小波生平展早先曾在八周年忌辰时于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这也是当时国内举办的第一位中国当代作家个人生平展。据他介绍,展览期间,将展出王小波妻子李银河编撰的74面图文展板、电脑、早年手稿、书信、录音、录像等遗迹。
 
李银河撰文《王小波的意义》
 
王小波的墓地位于沙河,一块大石头上刻着“王小波之墓”。14年来,每逢忌日,李银河总会去给小波扫墓。五天前,李银河写了一篇名为《王小波的意义》的文章,她告诉南都记者,这篇文章会在忌日当天发上微博,以示缅怀。“梭罗写道:‘大多数人要么待在房屋或店铺里,要么专注于他们的户外劳动,他们对从身边经过和自己身处的美好日子一无所知。这样的一天就不值得人们为它唱赞歌?……把这一天奉献给脱俗的思想。’我要按他的说法来度过自己的每一天,把每一天奉献给脱俗的思想和美的享受。”
 
假若小波在世,他一定仍是坚定的自由主义者
 
李银河说,前段时间有记者问她,“为什么主流文坛对小波总是不予置评?”在她眼中,王小波所追求的写作总是游离在主流文坛之外。“记者去问一些官方的评论家,他们都说‘谁是王小波啊?’他们其实是挺排斥的。”
 
与官方的“冷漠”相反,逝世十五年来,王小波始终是读者和知识分子口中的热词,他的作品也一直热销,特别受到盗版商的青睐。“前段时间还有人拿着小波的盗版书让我签名。”李银河笑称,“小波4月去世,5月花城出版社出纪念集,6月份盗版书就已摆在花城老板的桌上了。”
 
李银河说,假若小波活到今天,一定仍是坚定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的立场非常明确,从他的杂文可以看出,都是自由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他尽他的所能,用文学家的角度倡导理性、自由、民主这些东西。”
 
专访王小波生前文学责编、文学评论家李静
 
“后来的写作者几乎没有不看王小波的”
 
纳博科夫说过,好的作品是诗的精确和纯科学的新奇的融合,而这就是王小波小说的重要特点。
 
1997年,《北京文学》制作了国内首份“王小波纪念专号”。作为专号的主要策划人和撰稿者,文学评论家李静曾是王小波生前非常信赖的文学责编之一。值此之际,南都记者对李静进行了专访,试图探究王小波在当代文学的坐标和其文学价值。
 
南都:王小波在内地是否拿过与文学相关的奖项?
 
李静:没有拿过。台湾《联合报》中篇小说奖得了两次,他的剧本《东宫西宫》得过一次阿根廷电影界的最佳编剧。但是他活着的时候,杂文在知识界还是很被尊重的,但是文学界对他有点怕。广州是个了不起的城市,接纳他的是《花城》杂志,他的最主要的作品是《花城》发出来的。比较早的是《黄河》杂志,发过他的《寻找无双》。
 
南都:文学界是出于怎样的担心?
 
李静:他的小说有一种冒犯性。性和政治是纯文学期刊的两大禁忌,所以一般的文学杂志不太敢发,文学期刊的脚镣还是太沉重了。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