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赵高其实是个留着胡须的男子汉 >> 阅读

赵高其实是个留着胡须的男子汉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赵高是毁灭秦帝国的主要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邪恶人物的典型。两千年来,无论是在历史著作当中,还是在戏剧小说里面,他都被视为一个十恶不赦,断子绝孙的宦阉,被认作是中国历史上宦官擅权乱国的始祖。至于他的形象么,大体就是那么一位白净无须,一脸奸诈的太监相。然而,赵高真的是宦官吗?赵高的邪恶,真的出于阉人的变态吗?功业辉煌的秦王朝,以制度严密著称,难道会破例允许宦阉出任丞相而不引起任何非议?……近年来我整理秦帝国的历史,滋生种种怀疑,深感到处都是问题而没有令人信服的定论。历史深沉宛若汪洋大海,知识浅薄宛如点滴浪花,无数的历史的真相,或许须要重新予以澄清。
 
司马迁没说赵高是阉人
 
关于赵高,最详细而可信的记载是《史记》。然而,仔细阅读《史记》中有关赵高的全部记载,司马迁从来没有说过赵高是阉人。赵高被说成是阉人,完全出于后人对《史记》文章的错误理解和曲解丑化。具体而言,所谓错误理解,就是对于“宦”字理解的错误,所谓曲解丑化,就是基于错误的文字曲解赵高的出生场所“隐官”后,再加以肆意地丑化。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这是赵高被解释为阉宦,也就是阉人宦官,或者说是太监的主要材料。这种解释的关键,就是对于“宦”字意义的理解。“宦”字被理解为去势后的阉人所出任的官职,“宦人”被理解为阉人宦官,“宦籍”被理解为登记阉人宦官的册籍。
 
然而,这种理解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在古文字中,“宦”字的字形,上面是宫室,下面是臣子;宦字的意义,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宦人,就是任职于宫内之人,相当于王或者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宦籍,就是用来登录经常出入于宫门的亲近侍卫之臣的登记册。而“宦官”一词本来的意义,就是仕宦于王或者皇帝的官吏,有别于在政府中任职的一般官吏。可以说,不管是在赵高所生活的秦代,还是司马迁所生活的汉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专指被去势男人所出仕的宫内官职,即后代所谓的太监“宦官”的语义。当时,被去势后的男人被称为“奄(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奄(阉)”,定义非常清楚。不久前,湖北江陵西汉初期的墓葬中出土的竹简《张家山汉墓竹简》公布,秦汉时代宦官,宦籍的上述意义,更是板上钉钉。所以说,根据对于“宦”字的正确解释,《史记·李斯列传》关于赵高是“宦人”,有“宦籍”的记载,是说赵高是任职于宫中的人,是直接服务于皇帝的亲近之臣,并没有说他是被去势的宦阉。
 
赵高被曲解为宦阉的另一条材料,见于《史记·蒙恬列传》的记载:“赵高兄弟皆生隐宫”。“隐宫”一词,本来语义不明。东汉以后,一位为《史记》作注解的刘姓人士借题发挥,他将“隐宫”之“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进而生发开去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去势不能生育,母亲与他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赵高兄弟冒姓赵,也受宫刑被去势成了宦官。谎话越编越大,越编越痛快,于是以讹传讹,到了唐代以后,赵高一家都是宦阉的不经流言,就逐渐固定下来,变成了一桩公认的“史实”。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早就根据出土的《睡虎地云梦秦简》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隐官的意义更加清楚明白。在秦汉时代,隐官,是指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也用来指称刑满人员的身份,与宫刑和去势完全没有关系。
 
被丑化是在南北朝以后
 
司马迁是西汉中期武帝时代的人,他写《史记》时,距离秦亡赵高之死已有一百年了。已如上述,司马迁没有说过赵高是阉人宦官。进一步往前考察,司马迁以前的文献典籍都没有赵高是阉人宦官的记载。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政论家,他的活动时代距离秦亡不过二三十年。贾谊的老师吴公是秦末丞相李斯的学生,有吴公的言传身教,贾谊对秦末汉初的政界政事可谓是耳熟能详。贾谊著有《过秦论》一文,专门讨论秦亡的原因,从来没有提到秦有宦阉乱国之祸,他在《新书》中多次列举赵高危害秦国的罪行,都是讲赵高如何施展阴谋诡计,如何刑法酷烈的事情,从来没有提到过赵高是阉人宦官。可见,司马迁以前也没有赵高是阉人的说法。
 
司马迁以后,汉昭帝的时代曾经举行过一次重要的会议,叫作“盐铁会议”,以政府该不该继续实行垄断食盐和铁器的政策为中心展开讨论,广泛地涉及到古今的政治政策之得失。盐铁会议的议论,由会议的参加者桓宽编撰成《盐铁论》一书流传下来,是非常可信的重要史料。在《盐铁论》中,议论的正反双方多次提到赵高祸害秦帝国的事情,说他“倾复秦国而祸殃其宗”,“以峻文决罪于内”,“增累秦法以广威”,详尽淋漓地列举了赵高的种种恶行罪状,也没有一句提到宦阉的事情。
 
在历代的史书当中,第一部将宦阉专门列传写入正史的是《后汉书》。《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南朝人,他编撰《宦者列传》,列举古往今来的宦阉,没有说赵高是宦阉。他概括历代亡国的祸因,说夏商周三代“以嬖色取祸”,毁灭于近幸女色;秦帝国“以奢虐致灾”,毁灭于酷法暴政;西汉王朝“自外戚失祚”,毁灭于外戚专权;东汉王朝“缘阉尹倾国”,毁灭于宦阉乱政;根本没有提及秦有宦阉之祸。
 
赵高是在何时被说成是宦阉一事,一时难作准确的结论,但可以肯定不是西汉时代的事情,想来可能出现在东汉以后。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可能就是出于前面所引的刘氏的借题发挥,他依据错误的文字“隐宫”作错误的解释,进而按照自己的臆想作漫无边际的丑化,说赵高父子都是阉人,母亲是偷人的破鞋。这位刘氏,不知是何时何等人。他的这番过激的不实言论,见于《史记集解》的引用。《集解》的作者裴骃是南朝宋人,想来,刘氏或许是汉晋以来旧皇室刘姓一族的后代,痛恨东汉宦阉专权乱国,故有此极端的臆断肆言,后世不详考,以错传错,陈陈相因,唐以后,遂成定论,一直流布到今天。
 
层累地形成的古代史,是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著名学说。这个学说以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代史,经过了历代不断地改造重写,已不是原汁原味,而是添加了历代所喜好的口味。为了了解真实的古代史,必须清理历代的添加,复原古代的真相。东汉因为宦阉之祸亡了国,刘氏的曲解投合了当时人痛恨宦阉的心情,大家都愿意传布亡国祸首皆是宦阉的流言。唐代又是宦官专权乱政,古来宦阉亡国的阴魂未散,在类比声讨的风气下,赵高是宦阉的流言蜚语,自然光大发扬,成了不刊定论。到了明代,宦阉之祸愈演愈烈,晚近至于清末,大太监李莲英还在慈禧宫中肆意擅权,人们对宦官的痛恨无以复加。如此代代层累之下,曲解的历史也就一直被作为信史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共4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4411个字符
作者:李开元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