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五四运动”引领中国走上歧途 >> 阅读

“五四运动”引领中国走上歧途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五四”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但是,作为一个群体性事 件,难以掌控的五四运动也造成了很多误伤,尤其是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误伤。再加上某些无良心历史学家的歪曲,五四精神终于被阉割、被扭曲。
 
 
“五四”的重要性,是被中国御用历史学家隆重夸赞的,甚至将这1919年这一天,作为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线。过去,他们阉割、篡改五四精神,今天,他们连阉割、篡改后的五四精神也不放心了,还要继续阉割、篡改。
 
为什么那些人要将“五四”夸张、阉割、篡改?五四运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1 .“五四运动”
 
大家都熟悉,简单叙述:
 
1919年5月4日发端于北京的学生运动。一战结束,巴黎和会,21条,山东从德国转给日本……
 
通过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爱国学生让当时的政府看到了民众的力量,也让民众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这是五四运动的历史功绩。
 
2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具体起源并不确切。
 
19世纪以后,出现了许多觉醒的中国人,比如魏源、徐继畬、梁廷枏,王韬、郑观应等,他们著书介绍西方的民主制度,一些洋务知识分子或早期维新思想家还主张以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取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到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不仅着力宣传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权思想,而且也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进行过提倡和介绍。
 
特别是严复的“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思想的提出,为新文化运动铺好了最后一块砖。
 
个人认为可以将1915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创刊号(《青年》第一卷第一号)作为新文化运动起源。陈独秀在该创刊号中提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新青年》从创刊之日起,一再发表文章,解释国家、政府、个人三者的关系,归结到一点,是要“堂堂正正以个人主义为前提”。
 
也就是说,新文化运动萌芽于严复的“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正式起始于陈独秀的“人权和科学”,最终升华并定格为“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是上海,后来推广到北京。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他是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应该走出中世纪。如果要按近代、现代来划分中国历史,我认为应当以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的《新青年》创刊号为界限,而不是五四。
 
3 .“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从两个运动的核心思想说起。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什么?是“民主,科学”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注意两个词组之间的区别。实际上,五四精神的八字方针,如上面所述,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所谓历史学家给阉割成了只剩“爱国”2字。
 
其次,从形成过程来看。
 
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国家的苦难、思想者的觉醒,具有相仿丰厚的铺垫。
 
“五四”起因有相当程度的偶然性。马哲分子如果楞要习惯性地从偶然中找必然,我们也不阻拦。
 
第三,从方式书看。
 
“五四”是街头运动。“新文化”则是思想运动,以传媒为主要活动地点。
 
构成新文化运动主体的报刊很多。影响比较大期刊的有《新青年》、《太平洋》、《每周评论》、《新潮》、《国民》、《新教育》、《星期评论》、《少年中国》、《建设》、《 解放与改造》、《少年世界》等11种。影响比较大的报纸有《晨报》和《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及其副刊《学灯》、《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等等,
 
第四,从参与主体来看:
 
“五四”是有热情、无思想的青年学生。一腔热血,一心爱国。
 
“新文化”则是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文学家。陈独秀是第一核心人物,其他还有胡适,鲁迅,蔡元培,汪兆铭,宋教仁,等等。
 
第五,从思想高度来看。
 
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司法独立 、教育独立、舆论独立、少数人的权利、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等等,远非“五四”所能比。
 
第六,从两个运动的结果来看。见下一部分。
 
4 .被阉割、篡改的“五四”
 
为什么御用历史学家要夸张五四?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五四精神”之前,俄国刚刚进行了十月革命(其实叫十一月革命更准确)。也就是说,1940年代以后,深受苏联影响的中国所谓历史学家们,将“五四”视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响应,所以将其提高到了本来没有的高度。
 
他们是如何阉割、篡改五四呢?他们把“五四精神”的核心“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给阉割成了只剩下“爱国”两字。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5419个字符
作者:王晓阳 来源:作者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