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新闻发言人:莫成为花架子工程 >> 阅读

新闻发言人:莫成为花架子工程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经验和技术有待积累;要掌握新的说话方式,学会用新闻传播规律“说话”;要协调与其他部门新闻发言人的关系。
 
  6月30日,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举行中共中央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与中外记者见面会,隆重推出中央纪委、中组部、中宣部、中联部等11个中央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引起了舆论的关注。
 
  从11部门新闻发言人的这次“面试”情况来看,他们基本上达到了“亮相”的目标,但也有个别发言人略显拘谨、青涩,从容、老练不足。但这毕竟是一个重要的开始,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期待。在我看来,公众倒不是很在意他们今天的青涩和拘谨,而是期待他们明天有、且必须有更精彩的表现。
 
  新闻发言人制度经历三个阶段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走到今天,有精彩,也有无奈。有时在快车道上奔跑,有时则在慢车道上蜗行。
 
  我们常常把1982年看做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元年。1982年3月26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钱其琛主持新闻发布会。
 
  严格意义上说,此时的新闻发言人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新闻发言人。当时还没有专门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发言人周围。
 
  发布会的主题是关于中苏关系的。时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长篇讲话,建议两国政府改善中苏关系。外交部接到邓小平的电话,要求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作出反应。
 
  这场新闻发布会时间不到5分钟,没有安排记者提问,新闻发言人也不回答任何问题。可见,这是一个高度简化的新闻发布会。
 
  但在中国新闻发言人历史上,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以1982年为时间节点,时至今日,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已近而立之年。
 
  这三十年,正是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的30年,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深刻转型的30年,也是中国乃至媒体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的30年。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30年巨变。在这过程中,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接受来自内部以及外部的挑战,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框架。
 
  在近30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为国家发言阶段。中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最初的考虑是从捍卫国家利益出发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即是这个阶段新闻发言人的典型样本。作为国家代言者的新闻发言人,要求他们站在国家立场,面对外部世界,代表国家向世界发声。1982年,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钱其琛的亮相,即是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声的。此后,刘建超、章启月、秦刚等一茬又一茬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进入公众视野,也为国际社会所熟悉。
 
  其次,是为政府发言阶段。政府新闻发言人是代表政府对外发言的。为时下人们所熟知的正是这些活跃的政府新闻发言人。以2003年SARS事件为标志,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进入快车道。短短几年间,政府新闻发言人遍地开花,盛况空前,形成了中央部委、省市区以及地市三级立体的新闻发言人框架。
 
  最后,为执政党发言阶段。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胎动多时,如今临盆,应该说是不意外的。此前,一些地方党委部门新闻发言人开始大胆试水,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一些中央部门的党委新闻发言人在6月30日的集体亮相之前,也有不少“单飞”动作。中外舆论对党务部门新闻发言人怀有更高的期待。
 
  三个阶段的新闻发言人,体现的都是执政党的理念与意志,只不过,在前两个阶段,执政党站在后台,进入党委新闻发言人阶段,执政党走向了前台,进入政治沟通与公共传播第一线。这一变化值得关注。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227个字符
作者:张涛甫 来源:新京报评论周刊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