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陋思维:只作好丈夫不作好公民 >> 阅读

陋思维:只作好丈夫不作好公民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在《炎黄春秋》上读到李普同志和他所引的余杰同志的文章,他们提出中国问题,我感到这确是一个值得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词约而义丰,它牵涉到我们日常生活方式中许多想法和做法,包括一大堆社会陋习在内。清理一下一些大可置疑的思维导向,自是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中的应有之义。
 
  所谓中国式思维,应当是指那些我们民族独有的或十分突出的心理模式和习惯观点。它其实是个中性名词,包括具有正面意义的、具有负面意义的和没有正负面意义的思维在内。
 
  先从具有正面意义的方面说起吧,千百年来,我们民族具有的良风美俗,极其丰富,这是毫无疑问的。大家习说的勤劳勇敢,自然是一个首选项。不过它其实是一个具有极大普遍性的品德。凡是能够自立于世界,绵延千百年的民族,是不能不具备这一品德的。那么,什么是我们民族十分突出的具有正面意义的思想意识和品德呢?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容易,而且应当不止一个。我试答一下,也许可以把国家忧患意识作为一个答案。
 
  谈到国家忧患意识,先秦儒墨,就有论列。孟子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但我以为,这种忧患意识之强烈郁积并递相绵亘,大概是起于五代两宋年代。宋代人受辽金欺凌,结成内心一个老疮疤。元代汉人就简直被全盘征服下来了。明人稍稍缓过气来,到了晚明又处于忧患之中。时间到了晚清,更遭逢亘古未有的帝国主义瓜分豆剖的态势。这种愈演愈烈忧患家国意识,乃是我们民族心理中的一个千年大痛,是刺激全民族奋发自强的一剂重药。回想七十年前,我们中多少走入革命队伍的人,不就是首先在“打日本,救中国”的朴素信念下踏上征途的吗?忧患家国意识无疑是中国式思维中的一个亮点,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下去。
 
  忧患家国意识属于爱国主义范畴,其他民族自然也都具有,但是这样浓厚的千年大痛,千年情结却未必普遍具有。许多民族国家也许建国还不到千年呢!犹太民族的千百处哭墙情结应当是可以比美的少数佳例之一。波兰民族的复国抗争,法国女杰贞德的舍生取义,同样都是可敬爱的范例。不过,局势发展到今天,“欧洲人”、“大西洋人”的思潮不断冲刷着西欧人的心灵,忧患家国意识在不少西方人心目中是更浓了还是更淡了呢?我们还可等着看。
 
  中国式思维中与域外文化见仁见智、各秉千秋的观念无疑很多,例子不难举,就以人们习惯上对“龙”的尊奉心态来说吧,神化呵护,其来已久,是我们民族较为特殊具有的心理沉淀物。远古《易经》典籍就建立了“飞龙在天”等壮观形象。在人们普通心目中,龙具有神圣性,能夭矫变化,不可方物,可以代表阳刚的美,可以作为国家领导者的象征,大家以作为它的子孙而自豪,如是等等。但是在西方人心目中,龙大体上是一个吃人翻船的海怪形象,辞义可引申为暴徒、魔王。我不知道我们的“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等词汇,能怎样恰当地翻译过去、让西方人心中唤起类似的美妙印象?西方人如果想到一个满天飞的怪物,神经不一定好受。在他们看来,龙之为物,“怪力乱”有之,“神”则未必。
 
  如李、余文章所指出,我们需要大力梳理和剖析的是那些具有负面意义的中国式思维,它们大都联结着日久月深、浑然不罕的社会陋习。其实这个工作,不少先进的中国人都已作过。孙中山的“一盘散沙”著名比喻,今天还震动着人们的耳鼓。梁启超、鲁迅、胡适、柏杨,都提出过很多深见谠论,鲁迅的分析和批判,无疑是最深刻的。我们应当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开展和深化前贤的遗业。
 
  只谈私德,不着力建立公德范畴,普通公德意识淡淡,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古代圣人讲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的道德课,然后就跳起来,着手治国平天下,缺少了公民社会这一环节。今天人们呼唤好父亲、好丈夫、好妻子,很少听见关于好公民的呼唤。不是有集体主义思想的道德戒律吗?这是极良好极要紧的指导思想,但是如果没有相对应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的涵蕴,就不免苍白。社会自觉性、公民品德,这应当成为现在的一条道德金律,没有这种自觉和习俗,于是,“屋内清爽爽,屋外污糟糟”的现象就丛生起来,喧哗、争抢、不拘小节等现象,就常常成为在国外(当然也在国内)的中国人的引人嗟叹的风景。
 
  一盘散沙,或者说,一袋土豆,就陡然成为国人的一个形象代表,成为国人与韩国人、日本人及其他不少民族对比下感到汗颜的情景。
 
  产生和扶植这种陋习的有其土壤,这就是几千年稳固存在的、自给自足而孤立分散、在地主家长统治下的小农经济及以此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宗法制度。
 
  而上头的政教风化则进而加强和引导这种自了汉式的经济结构和思想意识定式。人们不难记起,不到五十年前,要建设普遍的工农商学兵五行兼备、自我满足的农村经济框架,使其变成通向天堂的桥梁的大手笔,曾在神州大地纵情挥洒过。这种纵贯千百年的思想脉络是多么的又粗又长啊!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480个字符
作者:苏仲湘 来源:炎黄春秋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