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观点交锋>>正文内容
陋思维:只作好丈夫不作好公民 >> 阅读

陋思维:只作好丈夫不作好公民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我们今天都认识到了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它是一个彼此负责、联系密切、互助合作、充满主动性和尊重感的公民社会。记得过去有过教言:为了加紧争取实现世界革命成功的目标,哪怕有一场原子战争,把世界打平了,损失一半人口,也是值得的。记载教言的书今天已翻到了又一页。不过就其把革命美景和空前惨重的生灵丧失作为并列选择项,至少也可以说,公德意识在这里流掉了。
 
  自我陶醉,风流自费,无视他人的感受,这是自大。自大总和自卑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先不去谈它。个人会自大,民族也会自大,民族自大性也是很多民族都有的,而在我们这里,受千百年来“天朝心理”的浸润,关起门做皇帝的想法常常表现出来,这也是中国式思维中的一个大项。
 
  “东风压倒西风”,这是我们喜爱的一句名言。把它移来观测国际局势,我们格外觉得精当无比,就把它提升为分析世运的指针了。想当年,我们曾经不断在宣言、社论、文章中写,在国际会议中、国际友好前说,真是言之谆谆呵。现在时移世逝,现实在变,这一论断如果从功去身退的意义来说,不会影响它应有的妙义。不过如果回头再温习一下这句名言,尽管古诗有云:“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小加置喙也还是可以的吧。考虑到它不只是教导中国人民,而且是向世界上争取革命的济济群众指路的卓论。国外的领悟如何呢?中国有一部《红楼梦》,书中有一位绝世才女林黛玉,她的关于西风东风的议论,中国人一听就很亲切,真正是锦心绣口,新警无比。但这个比喻在国外人头脑中却是一个僻典,千万人中恐怕只有几个人知道这位才女,更无从联系到她的美好形象进而领悟其微言大义了。他们会以为这句绝妙好词无非是借自气象局的一条公示罢!不仅如此,这句话还涉及具体的自然环境。在东亚,东风来自海上,代表着湿润、温暖和生机,西风呢,是内陆的风,会带来枯槁和衰败。东风压倒西风,中国人一听,语意美妙双关,既在当时的政治地图上,表明居东方的社会主义阵营超越西方的资本主义阵营,又在自然界中,象征着生机凌越衰败。然而在西欧北美人心目中,风向的意义倒过来了,在那里,来自海上的湿润的风是西风,而东风却来自内陆。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就表达了他对西风的赞美。在西方人的心灵感悟中,东风压倒西风这句名言已经没有双关意义,留下的是政治地图上的意义。在上世界中叶的炽热的国际共产主义大辩论中,有一家西方国家共产党的党报因而发话说,气象说上的论述没有多大意义。所以,以此语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群众施教时,看来,言者顾盼大乐,而听者一头雾水。
 
  这样的事例并不罕见。有时与国外来访政要畅论中国历史,郑重论述秦始皇,阐述中国历来有两派,一派赞成秦始皇,一派否定秦始皇,而自己是赞成秦始皇的等等。这当然是高瞻远瞩,醒人耳目的言语,涵义也很丰富。可惜深知并有兴趣探讨中国历史的外国政要究竟是不多的。事实上,一般政界人士也总是熟谙本国历史而不对外国历史去操心的。不难想象,如果一个中国政界人士访问英国,英国领导人向他着力述说英国历史上有一次重要的玫瑰战争,一派以白玫瑰为象征,一派以红玫瑰为象征,而自己是赞成并愿继承白玫瑰一派的,如是等等。中国听众大概就会点头称是,出门淡忘了。这种关门自喜,漠视外情的情况,有深有浅,或浓或淡,也常和自卑情绪互相掩映,但确是消极意义上的中国式思维之一端。
 
  成为陋习的中国式思维大都有长远的历史根源。但是,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上头或明或暗的设立或禁制,出现了一些新的可忧陋习,或大大扩展了一些旧的可忧陋习。这种情况,很可虑,宜有大力整顿和纠正的决断。
 
  王安石在《商鞅》诗中写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吕氏春秋》也有一段话说也有一段话:“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如果把上面诗中所说的“驱民”之道反过来作,并树立为煌煌大政,结果如何呢?
 
  如果还加上一系列辅助措施,比如说,以“引蛇”、“上纲”、“峻罚”、“株连”,作为驱动大车的四轮,其结果又如何呢?
 
  事实表明,这就会为中国式思维的陋习部分加上很多新内容,或者扩展很多老内容。它们很大、很深、很广。如果看做是直勾拳,这一拳是很重的,可以致命的。
 
  这些陋习,不难例举,比如说:很难泯除的信任危机、随风转舵的百变投机、时时窥测的机会主义、落井下石的沉重出手、见死不救的冰雹冷漠……
 
  由此可见,中国式思维的梳理内容是很繁富的,同时又是亟宜着手进行的了。
 
 
  (作者为新华社高级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707个字符
作者:苏仲湘 来源:炎黄春秋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