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重磅推出>>正文内容
十六两银子把宰相送上断头台 >> 阅读

十六两银子把宰相送上断头台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按照规定,发榜后有关部门要对中举之人的试卷进行复核检查,看是否有阅卷方面的错谬纰漏,这个程序称为磨勘。道光、咸丰年间,官员们逐渐疲沓,将磨勘当成一个例行程序,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磨勘制度已经形同虚设。平龄案发后,咸丰帝怀疑其他试卷也有类似情形,下令严格磨勘。
 
        十月二十六日,会审团向咸丰帝奏报了磨勘结果:此次顺天乡试,总共录取举人300名,查出有问题的试卷竟然多达50份!
 
        这50份试卷可以分成两类:38本试卷中错字、别字、谬称等比比皆是,另外12本试卷,错谬五花八门,但事后都经过了涂改。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考生余汝偕第一场试卷和第二场试卷有天壤之别,一个文理不通,一个文采灿然,判若两人,很可能是请了枪手。
 
        磨勘的结果令包括咸丰帝在内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没想到作为遴选国家栋梁之才的科考,内幕竟然如此肮脏黑暗。士子、考官在皇帝眼皮底下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舞弊,真是无法无天!以小见大,当今官场作风想必也已经腐坏堕落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必须借这一科场案,严惩作奸犯科之人,以正风气。
 
        当日,咸丰帝就下旨将主考官柏葰革职,在家听候传讯,不得上朝面见圣上,两位副主考暂行解任,听候查办。随之,在咸丰帝雷霆万钧的声势下,会审团开始对这件大规模的科场舞弊案展开调查。
 
        调查出的违规士子和同考官越来越多,遵照上谕,涉案举人根据犯罪情况被革去举人身份或者停罚会试,涉案同考官或被革职,或被降级,或被罚俸。但这些违规者都没有和主考官柏葰有直接关联,柏葰最多是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直到同考官浦安落网,才将他扯入这场大案。
 
        会审团在审查一个叫罗鸿绎的考生的试卷时,发现推荐他的考官有舞弊行为。经过一番查究,终于捞出了大鱼。
 
        原来,这个罗鸿绎是广东肇庆府阳春县人,家境殷实,花银子捐纳了个主事的职,被安排到刑部。在清朝,花钱买官可以,但毕竟比那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低一头,发展前景也不乐观。罗鸿绎为了给今后的升迁奠定基础,决定参加今年的顺天乡试。
 
        同年六月,罗鸿绎到刑部任职,是年七月,罗鸿绎拜望在京城做官的同乡李鹤龄时说自己有意参加这次科考,李鹤龄觉得自己有可能被选为同考官,便允诺这位新认识的老乡说要帮他打点关节。
 
        原以为自己会被选为同考官的李鹤龄最终却没有被选中,于是,他便向与他同年考中举人、如今的同考官浦安求助,同年好友来求,浦安只好接过条子,答应尽力帮助。
 
        阅卷时,浦安发现一份试卷与条子字眼完全一致,但是文章写得很是一般,达不到录取标准,想到同年的嘱托,他还是提笔写下了“气盛言宜,孟艺尤佳”的荐语,向主考官柏葰推荐。
 
        主考官柏葰和两位副主考经过商议,决定将该卷打入副榜,定为备卷。副榜是正榜之外的名额,如果正榜内有不合格的考生,副榜可以替补上来,但这种机会不是很多。浦安见推荐的考生被打入副榜,觉得很没有颜面。就在他郁闷不已的时候,正好柏葰的仆从靳祥奉主子之命来告知此事,于是,浦安便恳求他向柏葰提议一定要录取那份试卷。
 
        靳祥追随柏葰多年,机敏利索,很得柏葰赏识。此次主持顺天考试,柏葰带他入场以随侍左右,回去之后,靳祥向柏葰建言,说浦安只推荐了一份试卷,最好能录取。思虑再三,柏葰为了不驳同僚的面子,就同意撤下一张试卷换上罗鸿绎的。榜示出来,罗鸿绎中了第238名举人。
 
        被录取后,举子要对给自己帮忙的人有所“表示”,这也是约定俗成的潜规则,甚至因为众所周知,几乎变成了显规则。但罗鸿绎只顾着沉浸在中举的高兴里,没有要表示的意思。
 
        李鹤龄便主动跑到罗鸿绎那里要500两银子。罗鸿绎见实在躲不过去,又怕事情败露,就给他送去了500两纹银。李鹤龄财迷心窍,将银子全部据为己有。
 
        按照传统,士子中举后要去拜访录取自己的考官和该科主考官。十月初,罗鸿绎先来拜访浦安。他认为自己已经出了500两银子,李鹤龄一定会跟浦安平分,就只带了10两银子给浦安,3两银子给浦安的侍从。
 
        之后,罗鸿绎又来到主考官柏葰家拜访,呈上了贽敬银16两,门包银6两。拜完了码头,罗鸿绎觉得可以心安理得地品尝举人的幸福了。然而事情却没有就此结束。浦安觉得自己忙活一场,只得到13两银子,无疑成了冤大头,就跑到李鹤龄那里找了个借口说急需钱用,从中取走了300两好处费。
 
        案情调查至此,越来越让咸丰帝愤怒。如此乌烟瘴气的科场风气,如此嚣张的考生,如此蔑视律令的考官,更兼如此昏聩的主考官,都只将自己当成一个傻瓜哄着、瞒着。这件案子加上前面已经审定的“平龄案”和那50本错卷,科场风气之坏已经难以想象。怒不可遏的咸丰帝下旨:不论牵涉到谁,一定要严惩不贷!
 
       刑部随之开始行动:首先将柏葰、浦安、李鹤龄、罗鸿绎逮入大牢,革去罗鸿绎的举人身份,撤去李鹤龄的兵部主事、浦安的翰林院编修之职。
 
       柏葰的家仆靳祥也被抓获投入大牢,酷刑之下,没几天就一命呜呼。他的死尽管给审案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但并没有阻止破案的进度。柏葰、浦安、李鹤龄、罗鸿绎相继交代,个人的口供相互参证、相互补充,已经没有丝毫疑点。
 
        此时,案子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处罚主考官柏葰上。因柏葰是一品大员,如何处置应由刑部提议,最后由皇上决定。
 
        刑部专门负责刑狱判案,此时却很是为难。刑部官员揣摩不透皇上的意图,毕竟这是宰相级的人物。尽管咸丰帝有严肃处理的姿态,但他也曾表示过“柏葰早正揆席,勤慎无咎,欲曲待之”,说柏葰为官老成持重,从无过错,现在偶尔触犯刑律,可以从宽处置。
 
        讨论再三,刑部官员回奏说,柏葰刚开始并不知道罗鸿绎、李鹤龄、浦安之间的交易,只是听从奴仆靳祥的求情才舞弊,不属于“交通嘱托”而应是“听受嘱托”,但律条中没有“听受嘱托”的罪名,之前也没有类似的案件。具体如何判罚,还是要看会审团掌握的情况。
 
        二月二十三日,负责审讯此案的会审团成员载垣、端华、全庆和陈孚恩四位大臣,经过仔细斟酌商议,联名向皇上呈递了达3000字的奏折,将审理此次科场舞弊案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拟处柏葰、浦安、李鹤龄、罗鸿绎斩立决。
 
        就在会审团递交奏折的当天,咸丰帝在大内勤政殿召见会审团成员及绵愉、彭蕴章、肃顺、赵光、文祥等17位亲王和大臣,商量如何处置柏葰。这些都是举足轻重的要员,会议场面异常凝重。咸丰帝沉寂了片刻,询问大臣对处斩柏葰是否有疑议。
 
        大臣们默默无语,俯首静立。独有肃顺起来发表意见,大声说:“科举乃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亟宜执法,以惩积习,柏葰罪不可宥,非正法不足以儆在位!”
 
        咸丰见此,再也无法姑息柏葰,最后下旨:“柏葰情虽可原,法难宽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泣。”
 
        当下,柏葰、浦安、李鹤龄、罗鸿绎四人就被押赴菜市口刑场行刑。
 
        关键时刻肃顺为什么要挺身而出、落井下石呢?肃顺、载垣、端华等平时就与柏葰立场不合,互不谅解,属于两派政治势力,肃顺集团是要借此次舞弊案置柏葰于死地,只因载垣、端华身在会审团,不便表态,便由肃顺出面谏言皇上。但也有论者认为,肃顺是痛感吏治败坏,欲借此扭转世风,有积极意义。至于具体情况如何,只能姑且存疑了。
 
        柏葰还在狱中时,听闻自己被拟处斩立决,在惊恐之余还心存侥幸。因为有清两百多年来,极少有一品大员被处死,即便犯了死罪,也是临刑前被赦免,改斩立决为流放。而且清朝有传袭下来的八议制度,即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种人,犯了死罪可以赦免。因此,柏葰至死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身首异处。
 
        谁都以为柏葰一案已审结,但两年后,这一大案又被重新翻了出来。
 

共3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5431个字符
作者:如果石絮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7日
上一篇:北魏衰亡始于孝文帝改革?[ 07-17 ]下一篇:陈世美是怎样炼成的?[ 0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