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重磅推出>>正文内容
光武帝:爱知识分子,更爱阉割知识分子 >> 阅读

光武帝:爱知识分子,更爱阉割知识分子

作者:谌旭彬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2日 点击数: ( 字体: )

  
爱学习,更爱把学习变成禁锢
  
“东汉功臣多近儒”,这是一个很区别于其他朝代的地方。这主要得力于光武帝本人的极力推动—光武帝每到一处,首要任务就是访儒问雅;对儒学教育的关心也是前代帝王所罕见的,在兴建太学、优待学者、修订典籍等方面的力度,也许只有狂热的儒家原教旨信徒王莽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效果自然也是显著的:光武帝时期,太学生在洛阳居民总数中所占比例惊人;就全国而言,有人测算,东汉后期每万人中即有太学生六人,顶级学历的知识人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率如此之高史所罕见。
 
因为光武帝的提倡,整个东汉一朝的学习风气极盛。有国家财政的支持,太学和郡国官学所得到的空前发展自不必说,东汉的私学也是极为繁盛。社会上出现了大批几代人专门攻研一部经书的士大夫家族,这些家族世代相继,广收门徒。许多名师教授的弟子,往往多至数百人乃至数千人。譬如:讲授《尚书》的曹曾,“门徒三千人”;讲授《公羊严氏春秋》的丁恭,“诸生自远方至者,著录数千人”;讲授《严氏春秋》的楼望,“教授不倦,世称儒宗,诸生著录九千余人”,去世时,“门生会葬者数千人,儒家以为荣”;讲授《颜氏春秋》的张玄,“著录千余人”;学通《五经》的蔡玄,“门徒堂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即便到了汉末乱世,民众深陷颠沛流离,讲授《春秋左氏》的颍容避难荆州,竟还能“聚徒千余人”。
 
整个社会看起来处于一种极度好学的气氛之中。但是,这种气氛,其实透露着难以描述的诡异—这场贯穿了整个东汉王朝的“全民爱学习”运动,是以学习被迷信化了的谶纬儒学为前提的。换言之,这场“全民爱学习运动”所培养出来的大部分人才,都无法成为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
 
这一负面影响,具体说来,可粗略总结如下:
 
其一,儒生迅速方士化。
 
刘秀统治末年把谶纬提升到类似“国教”的地位,促使谶纬成为儒生们的必修内容,进而导致东汉社会出现大批方士化的儒生。
 
《河》、《洛》、风角杂书等,都是毫无学术价值的谶纬迷信书籍。任安、景鸾这些儒家学者,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这些无益之学上,直接造就了“东汉全民爱学习,但全民啥也没学到”的荒诞现实。
 
其二,迷信学说直接进入国家教育正规内容。
 
由于刘秀大力倡导谶纬,谶纬对东汉经学的扭曲性影响极大。而且,随着方士化儒生的增加,对谶纬的传授就成了东汉学术最重要的特色。在当时,谶纬不仅在太学和郡、县学中传授,甚至连民间创办的私学中,传授谶纬也非常盛行。譬如:南阳学者樊英,本来学的是儒家《易学》,后来又学了一堆乱七八糟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隐居之后,广收门徒,“以图纬教授”。最可悲的是,如果不教授“谶纬之学”,往往很难收到学徒。
 
其三,学阀大量出现,甚至演变成军阀。
 
西汉学者所传弟子不多,从《史记》、《汉书》各自的《儒林传》中可以获得证实。东汉的学者们,门下弟子动辄以千计,多至万余。弟子如此之多,又转相传授,以至于有入门数年未得见其师者。郑玄在马融门下多年,即未曾得到机会见到马融。
 
到东汉中后期,许多学者已然演变成为有权威的学阀,希声附光者日益增多。这种风气愈演愈烈,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之所以株连如此之广,正是因为朝廷和宦官集团所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学阀集团,而不像西汉时期,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儒家知识分子。这种情势,决定了朝廷和宦官肯定会对学阀集团采取株连政策,由此也就造就了党锢之祸。
 
最严重者,则是学阀终于演变成了军阀。最众所周知的例子是袁绍。此人七世祖袁良以学《易经》起家,西汉时为太子舍人,其学术传于孙子袁安。袁安举孝廉,做过郡太守、司空、司徒。此后,袁家子孙均为东汉显官。袁绍曾任司隶校尉。袁氏四氏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至董卓之乱,袁氏家族旧有的学阀资源,遂成为其蜕变为军阀的最重要的凭藉。正如黄仁宇所说:“以学阀而为军阀,这在世界史里是创举。”而这一创举的源头,正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光武帝。
 
其四,谶纬之说成了中国传统政治当中永肃不清的流毒。
 
光武帝将谶纬提升到国教高度,给后世的政治游戏带来了无尽的麻烦。汉末,谶纬之风渐弱,当局不断禁谶。如三国时曹魏政权“科禁内学、兵书”,所谓“内书”,就是谶纬之书;晋武帝司马炎“禁星气谶纬之学”;隋“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然而,时至今日,谶纬之说仍流毒未消,甚至“伟大革命领袖”亦不能逃脱“谶纬之说”的编排。
  
  
 
儒家政治理想堕落的线索
  
不同的帝王,不同的时代,关注的则始终是同一个命题:“国家的合法性问题如何解决,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何在。”
 
命题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其实是二位一体的—国家的存在,是谓“治统”,知识分子所系的,乃是“道统”。“治统”的合法性,必须依靠“道统”的认可。而“道统”能否发挥这种“认证”作用,则取决于其对“治统”的监督能力的强弱。
 
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悲观的:“道统”终究不敌“治统”。
 
光武帝的时代,是“知识分子”被按照相同的规格(谶纬化、方士化)批量制造的时代;批量制造“知识分子”的时代,恰恰是没有“知识分子”的时代。所以,吕思勉先生所言极是:“自东汉至今两千余年,可谓误入歧途。”
 
 
 
 
 
 (全文约9600字)以上文字节选自《百家讲坛》杂志,阅读全文请订阅本刊纸版杂志电子杂志。订阅电话:0371—65866446(邮购部)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