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雷颐:晚清改革与革命互相赛跑酿造的悲剧 >> 阅读

雷颐:晚清改革与革命互相赛跑酿造的悲剧

作者:雷 颐 来源:《文史参考》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8日 点击数: ( 字体: )

 
【导读】雷颐:我今天讲了半天,所有的都是在诠释梁启超1907年的每一句话,“革命党者以扑灭县政府为至者也,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厂也。”
 
 
 
编者注:本文系人民日报社《文史参考》杂志2011 年3 月18 日“文史大讲堂”讲演稿
 
主题:改革与革命赛跑
 
主讲: 雷颐
 
——————————————————————
 
雷颐:非常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在这儿跟大家互相交流。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一个王朝的垮台,尤其像清王朝的垮台,我们发现它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是从近代鸦片战争开始,清王朝对世界的认识,一步一步地应对失误,导致了自己的垮台。我们可以举几个事例看,比如说鸦片战争失败,直接在前线的林则徐,就提出来,西方人是船坚炮利,要学习他们造武器.这要是放在现在,每个国家都知道,敌人有武器比我好,就造他的武器,这是最有效的办法。但这在近代中国清政府就不行,因为这是用夷变夏,我们是华夏,那是敌夷。当时林则徐和魏源提出来,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那本书就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批判。那本书最明确地提出来,要学习敌人的造枪造炮,最后把它打败。但这个就不行,相反,这本书传到日本,日本最开始还是封闭锁国的时候,通过这本书了解了世界,这本书可以说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很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日本就是通过明治维新强大了,反过头来侵略中国。 所以一开始(清政府)就耽误了很多时间,认识不到。就为了能不能造枪造炮,从林则徐提出来拖延了20多年的时间,等到洋务派曾国藩、左宗棠把这个付诸实践,已经过了20多年。并且他们在造枪造炮的问题上还遇到了很大很大的阻力,统治阶级内部的很多大臣都反对,认为你用外国人的枪炮,我们中华的文化是最先进的,你学他们造枪造炮不是标志我们被夷化了吗?那时的谴责还是很激烈的。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它是怎么认识的。第一个是电报。到现在每个政府都知道,对自己来说,通讯是最重要的,在近代有帝国主义一次一次侵略,那边有农民起义,对一个政府来说有电报通讯是最重要的。李鸿章在1968年就知道有电报,发现外国人在中国有电报,通过海底电缆。这种东西太快,声势万里,他说我跟外国谈判,我们还靠马、驿站送情报,那边在中俄边界伊犁已经有冲突了,能不能用电报?这居然被否决了,否决的理由是,这种东西是外国的,外国人可以有,中国不能有,中国用了,就等于中国被夷化,这东西是有好处,但是我们不能用,用了对我更有害处,朝廷最后的结论,因为我们讲究以孔孟之道治国,讲究尊重祖宗,我们的祖坟都埋在地下,电流通过惊动祖坟,祖宗不安,这就是不孝,都不孝了,你怎么还能忠?外国人没事儿,他们不信祖宗,他们信基督耶稣。后来,姓什么之争在近代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直到12年后,1879年,李鸿章悄悄地弄了几十公里的电报,让清政府官员去试一试,觉得用这个指挥炮台、指挥军队确实很厉害,就同意了。一个电报不需要政府有高瞻远瞩(的眼光),电报就是直接和别人打仗,一直都没有停的战争,电报对通讯多重要,竟然能停12年,你说这个政府能有多大的作为。
 
再举一个例子,修铁路。近代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飞机,铁路在运兵的效率、对经济的作用太大了,也是中国和俄国在新疆伊犁那边有冲突的时候,李鸿章在1872年提出来,要修铁路运兵,这次遇到的反对力量更强大,理由也是一样的,外国人可以用,我们不能用,用了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没面子。铁路的铁轨一震,惊到祖宗,惊动祖坟;第二是修铁路封山、凿隧道、架桥梁会惊动地神、山神,我们朝廷社稷是靠这些神保佑的,外国人不信,我们不能不信;另外,火车是个闷罐子,外国人没文化,跟野兽一样,中国人说他们是群交,陌生男女可以在闷罐子里几天几夜,我们中国人在一个罐子里走几天几夜,成何体统,会干出什么事儿?外国不讲男女之大防,我们中华民族讲。《孟子》里说,嫂子跳到井里去,小叔子能不能救她,还要争论半天。这个铁路对中国(这么有利),从国防到经济,清政府居然就拒绝了,拒绝了很多年,也还是李鸿章利用自己直隶总督的权力,他在唐山修煤矿,要运煤,悄悄地修了20华里的铁路。他是了解中国国情的,欲速则不达,修了这个铁路之后,他知道不能够太快,不能够一下子跑火车,他用骡拉着车皮运煤,拉了一段。有个唐山煤矿的英国工程师,对中国国情不太了解,对中国特别友好,负责修这个,以为你没钱了,买不起蒸汽机。他就把唐山煤矿一个废弃不用的蒸汽机改装改装,拉了那么多车箱,嗡嗡响,一下子震惊了。因为李鸿章是遇到红灯绕道走,他之前往上报告,(那时)对railway没有统一的翻译,有的叫铁路,有的叫新马路,有叫快速路,李鸿章往上打报告,没说我要修铁路。到这个时候,蒸汽机在火车上在铁轨上跑,那么多,中国绝大多说人认为这是一种神气鬼怪,是破坏一切的。马上这个消息就报到朝廷了,朝廷命令必须拆了,李鸿章又采取了隐瞒,他没有拆,把蒸汽机车开下去,又恢复了用骡拉。我们看一个电影,《让子弹飞》里面就有马拉车皮,其实这是近代早有了。结果你想想连这个都不行,还要做什么。什么时候让清政府修铁路,李鸿章一直在努力想尽办法,外国近代以来,都是从海上军舰侵略中国的,远海的一些督抚,都建立了自己的舰队,自己地方出钱,(如)李鸿章北洋舰队,福建水师,南洋水师。中国传统是没有这些的,中国传统的是用木帆船,防海盗、江盗,没有海军,也没有海军司令部,没有这个军种,自然没有这个。当近代的时候,他们建了现代化舰队的时候,左宗棠、李鸿章他们还是为了朝廷考虑,他们知道(要有)现代化的舰队,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海军司令部,叫海军衙门来指挥,不能就他买这个国家船,他买那个国家船,又不统一,没有统一的调度。地方建立现代化舰队,主动要求朝廷,说朝廷应该成立一个海军司令部,朝廷居然坚决拒绝,绝对不能成立,说我们传统只有掌实权的六个部,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你用外国的船,本身就没有面子了,你要在我组织机构中,再设立一个官衙门(海军衙门),和外国人一样,这个不行,坚决拒绝。之后1884年的马尾海战,整个福建水师全部被打沉,打沉之后说明,没有海军司令部,没有办法调动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尤其当时整个战斗的指挥,因为没有海军高级指挥,也没有外国留学的舰长,整个指挥战役的,还是陆军。据说陆军是按照《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来打仗的。这个时候左宗棠很厉害,抓住这个机会跟朝廷说,必须建立海军司令部,在这个节骨眼上,清政府才知道,要建立海军衙门,同意成立海军司令部,1885年成立,并且成立了海军。你想这都谈不上政治体制改革,只是说让你成立一个机构,一个新的军种应该有一个海军司令部。清政府觉得这表明对夷人有点接近了,用今天的话说,不一定恰当,就是有一点西化了,怎么办?我要保持我一定的天朝特色,中国特色。它规定了,这个海军衙门,就是司令,当时叫做海军衙门大臣和副司令两个会办,司令和副司令。外国都是海军司令,专职的海军人员,他们不都是专职的吗?我这个规定,我要保持我的特色,必须是兼职的,不能是专职的,还是要保留一点,但是知道这个毕竟比较重要,当时慈禧就是用她最亲近的一个大臣,醇亲王奕譞,当了海军衙门大臣。李鸿章就把他弄到北洋水师去视察,完了觉得很威风,在海面,李鸿章趁机说话了,你看这些船这么大,在海面上游来游去很威风,都要烧煤,我们靠骡拉,根本就供不上,打起仗来,军舰没有煤,就是一堆废铁。这个时候他们才明白,要修铁路,运煤。奕譞这时才说,悄悄地修,我支持你,但你别公开地打报告,我等到适当的时机再给朝廷打报告。
 
这时候李鸿章抓紧时间修了塘沽码头,从唐山到那儿,修了一条铁路,到1888年,奕譞才正式打的报告,说修铁路,慈禧经过讨论,1889年才同意修铁路。修个铁路从1872年到1889年经过了17年,修铁路这需要一个政府,有更高瞻远瞩才能够看得到铁路对我有好处。所以我举这几个例子,包括成立海军衙门,明明有好处,但是坚决不能成立,这就说明,他的变革根本谈不上有主动的变化,非要一个舰队被打沉了,才知道我要成立一个海军衙门,用今天的话说是海军司令部。都到这种状况了,等到甲午海战之后,被打败,中国人都反思,为什么被打败。中国从来瞧不起日本,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没有政治体制改革,因为慈禧把海军经费都用来修颐和园。当时有一些读书人,外国像日本,他的强就在于日本实行了君主立宪,明治维新,国会讨论钱,政府怎么花钱。中国的统治者,从来就认为天下是我的,我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但是就证明了,这套制度不行,损失的就是这个民族、国家,包括统治者。所以我举个例子说,传统很深厚,也可以看出社会要进步,实际上是很艰难的。慈禧在那个条件,从哪儿都可以用钱,为什么用海军的钱?她也知道给自己一个名分,实际上她是利用奕譞,各种力量都在利用冠冕堂皇的名目。比如李鸿章,他也是让海军衙门打报告,上奏上,海军要运煤需要修铁路,中国的铁路是海军修的。慈禧也知道,一直想修颐和园过生日,奕譞打报告,我们成立了海军,有海军衙门,没有海军学校,要成立一个海军学校,海军学校要挖湖,挖在哪儿?就在昆明湖。颐和园正式立项是海军学校。这个传统到现在,很深厚,各种官员为了自己利益,立项,搞一种很冠冕堂皇的名目,实际上是为了几个官员的利益或地方政绩,但是人们就觉得要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获得了光绪的支持,康有为、梁启超,这里面就牵扯到光绪和慈禧的权力之争。没有时间细说了,不管怎么样,最后是慈禧用很残酷的手段,镇压了维新派,杀了6个人,后来还有其他人被杀,有人革了官职,还有人就跑了。实际上戊戌维新,是清政府觉得很重要的政治改革的机会,这个机会由于内部的权力之争,不说谁对谁错,没有认识到这个王朝的命运更重要,慈禧把自己的权力看作比王朝的命运更重要。从政府来说失去了一次机会。在这个之前,还有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也想走维新之路,他就是来自南方的孙中山。他到了北京、天津,通过关系,给清政府上了一个怎么样改革,想走改革之路,改革中国的(建议)。他没有功名,又没有什么背景,更加不受重视,完全被否决了,干脆没有起任何作用,所以从那之后决定走上武装反清的路。孙中山也是想走改良没有走成被拒绝了之后,才走上革命的这条路,所以慈禧对康梁,对维新派采取激烈手段,这些都是把自己,本来是自己体制内的,往体制外赶,康梁要维新,一直到最后他们都不希望推翻了清政府,希望由上至下的改革是最好的。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