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公民思考>>正文内容
中国式规则与秩序:一张看不见的关系网 >> 阅读

中国式规则与秩序:一张看不见的关系网

作者:王庆民 来源:作者来稿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7日 点击数: ( 字体: )

一个文明发达社会的标志之一是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自由,又承认并遵守合法的规则与秩序。社会在正确的规则与秩序的指导与维护下和谐稳定运转,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
 
那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秩序有怎样的特征呢?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呢?这些特征与影响的成因是什么呢?它的未来命运如何呢?
 
中国式的规则与秩序
 
中国社会有着无数的规则与制度。既有宏观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又有无数具体繁杂的条例、协定、法则。既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法规,又有潜移默化的道德框架与思维定式。在这些规则的作用下形成了无数或明或暗的秩序。
 
但是,规则需要人们遵守。如果人们不遵守规则,那么规则就成了一纸空文。人们对规则与秩序的服从与履行程度是它们作用大小的关键。
 
那么,中国人是如何对待规则与秩序呢?多数中国人对于秩序与规则一向是“趋利避害”,认为对自身有利的秩序才会遵守,不利的规则则会去抵触,甚至反抗。规则好坏的标准应是其是否公平、公正;是否符合普世价值;是否有利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但可悲的是,多数中国人将自身的利弊当成判断标准。
 
因此,中国人如今抵触的规则多为有利于公共利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规则。具体来讲,反公共益规则与秩序者有两种情况:特权阶层(可拓宽为精英阶层)为谋求更大的自身利益利用强权与财富等方面的优势去抵制、逃避、篡改维护公共利益的规则,破坏这种社会秩序。而普通民众则使用逃避、消极抵制、依靠特权者等手段以攫取私利。
 
这两种情形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为了获得不正当的利益,都是秩序的反对者。而不同在于,前者更依托强力,获利更大,更为主动。后者仅得小利,虽有主动性质,但实质是社会大潮的推动的外力作用所致,是一种整个社会处于不公正局面下的一种挣扎与投机罢了。当然,这些平民在反公益规则与秩序时损害的是其他平民,从长远与整体角度,最终也会损伤自己。
 
对于这两种情形的态度,一般民众会更痛恨前者,对后者普遍同情。人们以为后者迫不得已成无甚大害。这种态度虽有一定正确性,但同情者并未看到数量众多者长久、广泛与深远的危害。更重要的是,同情者中有些自己本身就是秩序破坏者中的平民百姓,同情源于“感同身受”、“同病相怜”罢了。
 
当然,对于前者,许多人也并无非议。有人认为官员等有权有势之人高高在上,视规章制度如鄙履、肆意妄为无可厚非,理所当然。即使有憎恶有权有势之人的人们中,更多人想的是自己如何登上高位,在不平等社会中处于强势得益者行列中。他们并不想要人人平等,他们所憎恶的是自己未身居高位,别人有权有利。这种人反特权者的态度源于自私的心理,并不是道德高尚、嫉恶如仇的品格使然。
 
在这种社会状况中,公益规制被人们抛弃或轻视。随之而来的是由强势者主导建立“新秩序”。而这个秩序是有强有力的维护者——特权阶层。这个秩序能够得到维持,是由于他们掌握绝对优势的权力、财富、人际关系网等社会资源,具备强大的维持力量。而相较而言,公益秩序没有强力的维护者,却有坚决的反对者,更有无数的漠视者(缺强制保障、民众不自觉遵守,认为与自己无大的关系,自然导致漠视)。因此,公益规则往往有名无实,甚至制定前就胎死腹中。两相比较,一强一弱,一虚一实,影响力大小不言自明。
 
这种有害秩序与规则有些显示于清晰的条文,但更多的没有明文规定,但它们都在强权的现实下深植于人们心中,并且通过“实践”更加影响着人们。他们对社会活动起到支配作用。而在这种秩序下虽有正义之士,但他们仅占据少数,不仅人微言轻,更会受到强权的打击,被这种有害秩序主导下的体制所排斥,难以获取权力、财富等社会资源,没有实力与特权阶层对抗,无法阻止错误规则的制定与施行,难以撼动这种秩序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式规则与秩序对社会的影响
 
而在这种错误规则及秩序支配下的社会,社会不公平是必然。特权阶层获得与其贡献完全不匹配的利益,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与巨额财富及其带来的优越的生活条件。与此相反,普通百姓辛苦劳作,报酬难抵付出,社会地位低下,甚至为衣食愁断肠。而在他们之中,投机倒把者付出少而回报多,附会钻营者小人得志,有显亲贵戚者不劳而获。其中也有些人通过“正当”或不正当手段跻身于特权者行列中,或成为他们的忠实走狗。而老实诚实之人却更为困窘,坚持原则,希冀公平者受到排斥,甚至迫害。劳动与收益不成正比,道德与尊重负向而行。
 
在这种秩序体系下,民主和自由荡然无存,法制与正义渐行渐近。人民的权利与自由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尊严与价值难以被肯定。官员贪腐成风,民众哭诉无门。强者依势夺取弱者利益,谁能主持公道?
 
以此延拓,社会的生产力必然受挫,社会活力下降,尤其缺乏进取精神与创新能力;分配不均导致人民不满,表面安定之下潜藏着巨大的危机;社会趋向动荡在所难免。
 
理所当然的,由于人们对公益秩序的轻视,爱国卫国的公民责任被抛弃,失去忧患意识,民族凝聚力下降,国家对内的安全稳定与对外的独立主权受到破坏。没有人们的团结一致,在抵抗外国侵犯时会软弱无力。国家利益没有人民维护,国家走向衰亡(至少是停滞徘徊)成为必然。
 
这种秩序对于这个社会普通公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亦比比皆是。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受到束缚,个性被压制,正常的欲望与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们主动或被迫地陷入各种人际关系网中不能自拔,把搞通各方面关系视为要务,为交际与应酬疲于奔命;碍于陈规陋节,难以自由正确处理自身事务;自身才华难以施展,思想态度不能表达;受累于家族裙带掣肘时,生活受制于人;理想与追求被无情击垮,失去激情与活力……
 
总之,这种社会秩序主导下的中国社会状态,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普通公民均有害无利,无论是对于人们根本与核心利益(基本民主权利、社会地位、人身安全与尊严、思想自由),还是日常生活都有百弊而无一利。
 
当然,这种类型的规则与秩序并非中国独有,但中国的这种社会生态表现最为明显、影响最为深入、后果最为严重却是不争的事实。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