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民间记忆>>正文内容
张申府是谁:毛泽东为何称他为“顶头上司”? >> 阅读

张申府是谁:毛泽东为何称他为“顶头上司”?

作者:张 复 来源:《百年潮》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8日 点击数: ( 字体: )

 
 
 
分享按钮 【核心内容】我一怔,怎么,还有毛泽东?心想,五四运动时期,张申府和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同为《新青年》、《每周评论》的编委,他又与李大钊等人创建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到欧洲后还成为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在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又与蒋介石、廖仲恺共事来往,中国现代史上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中国现代史上两大政治对立集团的领袖人物,都和眼前的这位图书馆研究员共事交往过,张申府这种“全方位”、“立体式”的人生履历真令人惊诧。
 
  ●告辞张申府出来后,我走在他家那条僻静的胡同里,行人稀少,天空已有不少眨眼的小星星,路灯把街边的树木变成奇形怪状的图案洒在路面上,晚风迎面吹来还有些寒意。人生际遇的感慨悄然袭上心头:人生的差异竟如此之大!
 
  ●当年在欧洲有同样的追求,同样的信仰,同样的行动的几个热血青年,张申府、周恩来、朱德,30年后,其中一个成为几亿人口大国的开国总理,闻名世界的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另一个则是指挥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的元帅,声名赫赫的开国元勋;而那位在北大图书馆和张申府一同工作过的湖南青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洪亮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震动了全世界。
 
  ●张申府先生呢,这些巨人的老同事、老熟人,却在北京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默默地守着一堆泛黄的古线装书。张申府何以如此衰微呢?
 
 
 
 
  1920年10月,张申府和李大钊等人发起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毛泽东曾不乏幽默地称他为“我的顶头上司”。然而,似乎多数青年人没听说过这位“大人物”——张申府。
 
  最近,我向一家人物杂志的编辑提及写关于张申府文章的苦衷:他是政治家?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自由知识分子?或是被民盟开除的“另类”?这位年青的编辑反问我,张申府是谁?他做过什么?
 
  拜访张申府开了眼界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曾在全国政协机关工作。1984年5月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开幕前夕,一个偶然的机会,民盟中央的一位老同志对我说,“现职”政协委员、91岁的张申府今天下午要到机关来,他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后来“退党”了,参加了民盟,20世纪40年代末发表一个“声明”犯了错误,为此民盟开除了他,他的老伴刘清扬也为此和他离婚了。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北京图书馆做研究员,1957年反右时,他被划为“右派”,现在倒是“摘帽了”……近两年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过去,我只听说过朱德的入党介绍人是周恩来,周恩来是何等伟大的人物,他怎么会有入党介绍人?并且,这个介绍人退党参加民盟后还被开除了?并且,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张申府最后变成了图书馆研究员?并且,他还健在!?
 
  不可思议!
 
  那天下午,我在政协机关的院子里终于见到了姗姗来迟、坐在轮椅上的张申府,我的两个同事小心翼翼地推扶着他。坐在轮椅上的张申府鹤发童颜,神态安详。我急忙走上前去,帮着同事们推扶着坐在轮椅上的张申府。在他进办公室和老同志谈事之前,我怀着崇敬夹杂而又着几分疑惑的心情,特意和几个同事站在张申府身后与他拍照,合影留念。
 
  下班回到家中,我向父亲说起了今天的“奇闻”,父亲听后淡淡地说了一句:“1937年底,我和张申府、沈钧儒、李公朴等几个人在汉口办过《全民周刊》。”
 
  没想到,张申府还是我父亲张仲实的老同事。
 
  我决心去拜访这个神秘的“介绍人”和这个“老同事”。打听到张申府年迈体弱,一般情况下常在家里,1984年5月的一天下午,几经周折,我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西侧的一条僻静的胡同里找到了张申府的家。
 
  那时已是下午4时了。那是一个破损的北京老四合院,大门沿街敞开着,门上的漆皮大部分剥落。我向院子里探头看了看,院子里杂住着三四户人家,小院很静,静得有点悲凉。
 
  我迟疑地站在院子大门前,心想这是张申府先生的家吗?
 
  我鼓起勇气走进院内,连问了几声。北房住所的门口,走出来一位身穿花呢服的老太太,她招呼我走进屋内,看来,她是张申府夫人了。
 
  走进屋内,我看到客厅正中的墙上,挂着直顶到天花板的一大幅国画,上面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寿星,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捧着一个硕大的仙桃。在画的侧面放着一排书柜,里面有一部分是泛黄的古线装书。
 
  我正欣赏那幅国画时,张申府从里屋来到了客厅。
 
  他穿一身黑色中山装,头发花白,精神蛮好,那双黑眼睛在塌陷的厚眼皮下来回地转动,显得有点儿神秘。倒是他那宽大的脸庞和厚嘴唇给人一种憨厚踏实的感觉。他个子较高,有点驼背,不戴眼镜,却有一副学者的气质。
 
  我说明前些天在政协机关的院子里见过他,今天来此目的是想听听他对正在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有何看法,以做些采访报道。当然,我打探他那“传奇般”的经历是主要目的,不过不好明讲罢了。
 
  张申府客气地请我就座,但他举止拘谨,好像不大会应酬人,又似乎躲着什么,他只是对我连声说“喝茶、喝茶”。如果我不开口,他是不会先说什么的,这倒使我有点不自然起来。
 
  “听说您很早就认识周总理了?”寒暄了几句话后,我有意拿这句可能使他感兴趣的话题做引子。
 
  果然,张申府眼睛闪过一道异样的光芒,他呷了一口茶说:“我是1920年8月在北京陶然亭公园和周恩来认识的。当时是五个青年进步团体在陶然亭举行茶话会,决定‘改造联合’。周恩来代表天津‘觉悟社’,李大钊和我代表‘少年中国学会’。那时期,李大钊和我正酝酿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听政协的同志说,您很早就加入党组织了?”
 
  “是啊!”张申府兴致来了,他骄傲地叙说着自己的历史,在我的面前展示了他非凡的青年时代。
 
“五四运动时,我是北京大学的讲师,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一起创办《每周评论》,还担任过《新青年》编委。那时李大钊、陈独秀是北大的教授,也是这两个刊物的负责人,胡适也是这两个刊物的编委,我和他们很熟。1920年春天,共产国际的代表维经斯基到北京来,经过北大俄籍教授柏烈伟的介绍,找到李大钊和我。然后又由李大钊介绍他到上海找陈独秀。1920年8月,陈独秀来信对我说,北京只有你和李大钊可以谈成立党的问题。9月中旬,我因罗素来华讲学专程去上海迎接他,在上海我就住在陈独秀家,我们两人就筹组党组织事宜多次交换意见。回京后李大钊和我就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后来我们发展了张国焘,张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第三个成员。”
 
  “后来您去了法国?”我问他。
 
  看到我全神贯注地在倾听他的讲话,张申府似乎很是惬意,侃侃而谈:“1920年12月,我和蔡元培、陈大齐、刘清扬、郑毓秀几个人同船去法国。我是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被聘为法国里昂大学中国学院的教授去教逻辑学的。那时,上海、北京、广州、长沙均已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临行前,李大钊、陈独秀委托我在法国建立巴黎共产主义小组。”
 
  张申府说,周恩来是1920年12月去法国的。1921年1月,他在巴黎首先介绍刘清扬入党。紧接着,他和刘清扬又一起介绍周恩来入党。当时入党手续是:他和周谈话后,即写信向陈独秀报告。这年春天,他和刘清扬在巴黎结婚,由于周恩来和张申府夫妇在国内就相识,特别是周恩来与刘清扬同为天津“觉悟社”的战友,周恩来他乡遇故知,十分兴奋,常去他们住处,对各种问题进行热烈地讨论。
 
  不久,由上海又来了两个党员,赵世炎和陈公培,他们两人都是在上海入党并由陈独秀介绍来巴黎的。这样他们5个人(张、周、刘、赵、陈)成立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小组成立后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出油印刊物《少年》,张申府为编辑,周、赵撰稿。第二件事是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这个组织在1923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周恩来是书记。
 
  “那时您对周恩来是什么印象?”我问道。
 
  张申府说,在法国他住在巴黎大学对面的一个旅馆里,常去大学听课,内容是数学、哲学、逻辑学,其余时间自己做功课。而周恩来在巴黎主要是搞革命活动。在张申府的记忆里,留法期间的周恩来,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工作勤奋,团结同志,在留学生中有极高的威信。
 
  张申府说:“1922年2月,我和周恩来、刘清扬一起坐火车去柏林,建立柏林支部。在德国期间,我和周恩来一同介绍朱德入党。朱德要求入党时,是我和他谈的话。当时朱德在国内已是颇有名气的将军,但他不远万里来到柏林追求进步,为人非常谦虚诚恳……”
 
  说着,张申府起身从里屋拿出几张有点褪色的保存多年的相片给我看:
 
  一张是1923年在德国柏林,4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周恩来、张申府、刘清扬、赵光宸,站立在参天大树下的合影。
 
  另一张也是在柏林,是张申府与朱德等七八个“柏林支部”同志的合影照。照片中的人物分成前后两排,张申府和前排的几个人相互面对面地坐着,都把脸整齐地一同侧向照相机,这种集体合影照颇有点味道,照片中的张申府戴着一副眼镜,眉清目秀,很斯文。
 
  还有一张,那是1919年在国内,张申府和好友李大钊、梁漱溟、雷国能4人同游北京中山公园时的合影……
 
  看着这几件“证物”,我感觉身上涌起阵阵热流,禁不住对张申府先生肃然起敬。
 
  张申府告诉我,1922年底中共旅欧总支部成立时,其负责人是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张申府,下设旅法、旅德、旅比三个支部。他还愤愤地说,旅欧少年共产党中的头头任卓宣(叶青,后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很坏,1923年在巴黎召开的旅欧少年共产党代表大会上把他给开除了,但是共产国际很快给他平反了。
 
  张申府回忆说,1923年底,他途经莫斯科回国。在莫斯科时,曾在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赵世炎处住了两个月。在此期间,他听过那时声誉很高的联共(布)党内的理论家布哈林的演说,并见到维经斯基。维经斯基当时是共产国际东方部主任。维经斯基对他说了许多鼓励的话,他还见到了被孙中山派赴苏联的考察团团长蒋介石、副团长张太雷。蒋介石得知他在法国的活动后,对他十分客气。
 
“您还在苏联见过蒋介石?”我惊奇地问。
 
  “是啊,是啊。”张申府一脸不屑回答我问题的样子。
 
  张申府接着说,1924年春节,他回到北京,李大钊希望他去广州,说现在国共合作,广东正需要人,于是,他先到上海见陈独秀,陈和他彻夜长谈关于国内外的形势和国共合作等问题。
 
  1924年2月他到达广州,受到国民党要人的热烈欢迎;并参与筹建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的工作,因为他是当时从欧洲留学生中第一个回来的“左派”。在廖仲恺家里,廖要他推荐国外留学生中有才能的人,他开了一个15人的名单。
 
  张申府对我说,他开出的人名单中第一名是周恩来,他还要廖汇去回国的路费,因为周恩来等人在欧洲生活很拮据……
 
  张申府还不无自豪地说:“那时我在广州身兼四职: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是孙中山任命的;广州大学教授和图书馆馆长;还给蒋介石当德语翻译。”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