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民俗百科>>正文内容
民俗专家话“七夕”:两种古法教您乞巧 >> 阅读

民俗专家话“七夕”:两种古法教您乞巧

作者:周润健 蔡玉高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5日 点击数: ( 字体: )
 
 
【提要】8月6日,农历七月初七,迎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俗称“乞巧节”。民俗专家表示,七夕“乞巧”“乞艺”“乞智慧”“乞幸福”“乞婚姻”的民间习俗,表现了广大妇女对幸福生活的真挚向往,也彰显了“乞巧节”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8月6日,农历七月初七,迎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俗称“乞巧节”。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是中国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广大妇女乞巧意在“乞巧艺、求巧配”。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各种乞巧活动。这一习俗大约在汉代就已有了,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乞巧用的针有双孔、五孔、七孔、九孔等多种。
 
  民俗专家介绍说,七夕晚上,广大妇女们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谁先穿过就能“得巧”。“穿针乞巧”始于汉代,是最为普遍的一种乞巧方式。
 
  此外,民间还有两种乞巧方法:一种是“喜蛛应巧”,它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期,即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
 
  另一种是“投针验巧”的方法,流行于明清时期。七月七日上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暴晒,待水面凝结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云彩、花朵之形,就是“得巧”,如果出现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拙妇”。
 
  清代诗人吴曼云在《江乡节物诗》中写道:“穿线年年约北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这首诗写的就是“投针验巧”,除了乞求高超的手艺外,还暗暗乞求配一个如意郎君。
 
  民俗专家表示,七夕“乞巧”“乞艺”“乞智慧”“乞幸福”“乞婚姻”的民间习俗,表现了广大妇女对幸福生活的真挚向往,也彰显了“乞巧节”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王来华表示,尽管“七夕节”的习俗在各地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人们祈求生活幸福快乐。直到今日,“七夕节”仍是我国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尤其为年轻人所喜爱,但遗憾的是,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只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广为流传。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