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讲堂>>正文内容
许倬云:大国的崛起与衰败 >> 阅读

许倬云:大国的崛起与衰败

作者:许倬云/口述 陈珮馨 陈航/整理 来源:南方网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4日 点击数: ( 字体: )

 
 
许倬云(资料图)
 
  今天讲演的题目是“大国崛起的问题”,也牵涉到中国本身历史,这个题目本身当然有其时代的意义。今天中国的兴起,不仅引起世人瞩目,而且对中国本身的发展以及他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意愿,也有复杂的相互作用,我们必须严肃地面对这个问题,不能一厢情愿地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大国崛起这四个字,当然意味着,在列国体制之中,有一个大国或是若干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于有些大国成为霸权。在近代几百年历史上,我们看见自从西方兴起之后,曾有一连串的大国,成为世界的霸权。但也没有任何的大国,可长久地站在领导位置上而不衰退。兴和衰,本来就是接踵而至。我常常觉得,一个国家的兴起,要具备许多的条件,而一个国家的衰亡,却会被任何偶然的因素,拉出一个缺口,同时,系统的衰老,也会将兴盛的大国推向衰败。最近美国的形势就是一个例子,美国兴旺了几乎两百年,尤其最近一个世纪,美国毫无疑问是世界的霸权,但最近却是捉襟见肘、窘态万分。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这是常见的现象。今天讨论中国的崛起,而我先说到衰亡,也正是为了要提出一些警告,万事不能单从一面想,时时心存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惕,总是好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融合
 
  回到中国的历史,我们曾经有过列国体制,西周败亡以后,王纲解体,此后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都是列国体制。春秋的数十个国家,其中“五霸”都是以大国的身份,各自主宰当时。战国只有十个国家左右,“七雄”轮流坐庄,彼此争斗,最后秦国统一天下。春秋战国两个漫长的时期,强国的出现,都有各自具备的条件。例如,战国时代的齐国,具有渔盐之利,是当时最富的国家。但逐渐其它资源,例如,铜铁和马匹,都是战争所必具,于是,占有这些资源的国家也一个又一个地进入霸权的争夺。战国终了时,铸铜、炼铁、冶钢都变为重要的工业,也决定了那些国家的盛衰兴亡。“战国七雄”都不断地改革自己的内政,也以不同的制度组织自己的军队。他们彼此学习,到了最后,都发展成具有强大武力的官僚国家,奠定了秦汉帝国的基础。当时整个的形势,是后来者居上,前面一个霸权衰了,在衰亡的过程中,就让后面的霸权有了发展的机会,终于起而代之。在孟子时代,大家已经有一个认识,天下必须定于“一”,至于谁是那个“一”,则正是列国争夺的主要目标。
 
  春秋战国争斗的时代,也是融合的时代。东方齐国的阴阳观念、鲁国的儒家思想和生产制度,融合了三晋的管理哲学,又与楚国道家哲学互动,逐渐构成了综合的中国思想系统。各个国家的资源互相流通,发展了一个全国的经济网。在交通路线上,有许多大型的城市,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成为发展文化的重要场合。甚至于国家的组织,也因为互相学习,发展成类似的文官制度。因此,这个冲突的时代,却也是交流与融合的时代。
 
  秦国依仗武力,统一天下,他的管理方式非常严格。从今天考古数据看来,秦国的地方官吏,很多就是秦国军队的军官在他们征服的地点,担任地方首长。秦制车同轨、书同文,是要以整齐划一的制度,将全中国放在一个文化体系之下。这一个专制集权的朝代,并没有维持很久。接下去的汉代,在许多制度上继承了秦制,可是因为新朝代的统治阶层,本身都来自于民间,也来自各方,却并没有以一个制度凌驾全国。
 
  汉初一百多年,其实继续进行的是战国时代的文化融合过程。我们甚至可以说,整个汉代,是中国文化体系全盘发展的时期。战国到汉初,《吕氏春秋》、《淮南子》都尝试建构包罗万象的宇宙论。武帝时代,董仲舒糅合先秦各种思想,组织为天人、内外彼此感应的宏观思想体系。这一个时代,不仅是一个朝代,也是一个文化体系扩张和深化的时期。有了如此宽广宏大的气概,中国遂能不断吸纳佛家、中亚启示性信仰,以至近世的西潮,蔚为博大而复杂的中华文化。从汉代以后,中国的朝代,基本上都没有脱离汉代规模,中国帝国不是秦式的、而是汉式的天下国家。其中的构成成分,有不同的族群和文化,而各地和中央的关系,也不完全是政治上的统属,更多的是文化的涵化。在天下国家之内,有核心与外围,各地、各族群彼此关系,有不同的型态,也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其理想的境界,乃是近悦远来,来者不拒。汉代发展的察举制度,将地方人才不断地吸收,进入中央,同时,来自地方的官员,将地方的信息,不断地带入中央。这一个信息回馈系统,是天下国家可以不仗武力,而保持大国众民的原因。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