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随想语丝>>正文内容
假面时代的生活哲学:我们为什么都要装? >> 阅读

假面时代的生活哲学:我们为什么都要装?

作者:朱学东 来源:《中国周刊》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9日 点击数: ( 字体: )

 
 
曾梵志作品《1996,面具系列No.6》
 
  人们戴上面具,只是为了生活,为了免于恐惧。
 
  生活就像一场盛大的化装晚会,每个人都戴着面具,流连其中。
 
  有人热衷投入,乐此不疲。
 
  有人例行公事,习以为常。
 
  也有人心有所惕,却身不由己。
 
  一切只是为了生活,为了生活得更美好。
 
  1
 
  “你装什么装!”
 
  这样的语言方式我们耳熟能详。
 
  它背后指向的,则是弥漫于我们中间的一种戴着面具的生存与生活方式。
 
  装,戴着面具生活,并非只有今天才存在。
 
  中外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对于此类人物和情形的描写比比皆是。
 
  不过,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更多的是被后人哂笑的个案。
 
  今天,个体生活是否戴面具,也有很大一部分纯属个体的自由选择,他人无权置喙。
 
  不过,当装或者戴面具,从个体选择演变为一种群体性行为,甚至是群体的一种不以为然的生活方式时,问题的复杂性,已非对其中个体行为的冷嘲热讽所能掩饰了。
 
  透过个体行为的装,人们发现,它所指向的是社会性的假面,是社会性的病态。
 
  而这病态的社会,反过来还强化甚至引导着个体的装或假面。
 
  人们为什么要装,要戴上面具?
 
  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本能选择。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要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只有在群体中,他才有安全感。
 
  按照北京大学心理学者姬雪松的说法,科学家们对人大脑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被环境所排斥时,他脑部活动的区域和人们感受到疼痛的时候脑部活动的区域是同一个区域。
 
  被组织排斥是一种痛。
 
  因此,把自己融入到某一个群体中去,融入到某一个组织当中去,这是一种本能。
 
  人们为了满足这种本能的需求,甚至可以放弃自己已经做出的正确判断。这就是群体的压力产生的心理学机制。
 
  那么,今天这个原本应是张扬个性的时代,迫使人们放弃个体独立,而戴上面具,以融入某一个群体或组织中去的群体性压力,又来自何方呢?
 
 
  2
 
  情境的影响,很容易左右人的行为。
 
  如今的中国人,扎堆一起,最热的词汇是票子,是房子,是车子,是收藏,是旅游,是奢侈品。
 
  各大机场书店,最醒目位置的图书一定是成功学或者励志作品;堆头电视里,滔滔不绝地喷着的,永远是不知哪儿冒出来的成功学导师。
 
  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成功学著作专柜,也是蔚为壮观。
 
  毫无疑问,成功学是我们时代的显学。
 
  追求成功并没有错。不过,中国人的成功学,只崇尚物质主义的标准和量的累积,不关心手段,遑论人性。
 
  “胜利者是永远不会被指责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成功学的实质。
 
  过去被长期压抑的社会的物质欲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在传统规则失范的转型时代迅速引爆。
 
  人人渴望成功,渴望快速成功。
 
  于是,成功者的一言一行,通过各种媒介和影视作品有意识地放大,垂范于社会,重塑和引领着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人们热衷于追随成功者,亦步亦趋。不过,在一个资源相对垄断,机会不均等的社会里,成功者永远只是一小部分。
 
  成功主义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让人放弃了具个性化的内心追求,而投奔于成功标准的旗帜之下,人人都用物质主义的标尺来衡量自己的生活。
 
  失败不再是悲剧,更没有悲壮的意味。因为在成功主义者看来,失败是可耻的。
 
  即便不能获得像楷模那样的成功,哪怕面上模仿和伪饰他们的行为方式,把自己想象成为那个阶层的一员,也成了社会流行的风尚。
 
  于是,戴上面具,刻意模仿或假扮成功者,顺理成章,再无心理障碍。
 
  装,或者面具,恰恰能够掩饰原有真实的自我,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渴望的特定阶层的人,以实现心理上的愉悦。
 
  这是一种追求,还是自我欺骗,此间差别有时已极难分辨。
 
  美国魔幻喜剧电影《变相怪杰》中,形象地阐释了面具的意义:衰到极点的史丹利得到一个魔幻面具,变身成为一个无所不能、专与恶势力抗争的英雄,最终惩治了恶棍并抱得美人归。但这个面具,同时也是一个欲念的象征,戴上面具,搞怪的欲念甚至罪恶的欲念,顿时拥有了实现的能力。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