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讲堂>>正文内容
学者:慈禧搞“五不议”是为政改换取空间 >> 阅读

学者:慈禧搞“五不议”是为政改换取空间

作者:马 勇 来源:《财经》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7日 点击数: ( 字体: )

 
“五不议”换来政治改革空间
 
军机处不议,乃至“五不议”的说法,在过去100年一直没有多高评价,研究者批评者一致认为这个“五不议”就是清廷政治改革的底线,是保守的象征,也意味着清廷的虚伪。其实,各位批评者没有持续关注“五不议”的后续发展,慈禧和光绪是在用“五不议”换取政治改革的空间和可行性,绕开反对派的阵地,迂回曲折地实现了既定目标。
 
按照“五不议”原则,军机处的存废不再讨论,但清廷却在随后的中央官制改革中继续为责任内阁预留了位置和空间。军机处、内阁就这样继续存在,但中央官制却进行大幅度调整,其各部尚书均兼任参预政务大臣,轮班值日,听候召对。
 
外务部、吏部继续存在;巡警为民政的一个方面,改归民政部;户部改为度支部,财政处并入;礼部照旧,将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入;学部仍旧;兵部改为陆军部,练兵处、太仆寺并入;将来再设海军部及军谘府,未设立之前,功能归陆军部;刑部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轮船、铁路、电线、邮政均设专司,合组邮传部;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如此,中央各部院的改革、创制实现了1898年以来改革先进的理想,将中央层面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进行重构,这就为后来的政治发展预留了空间和机会。
 
还有一个最值得注意的变革是,先前一直争执不休的满汉冲突尤其是中央政府层面的“满汉双轨制”在“五不议”背景下,竟然被化解掉了:按照新官制,各部院正职只设一人,副职二人,不分满汉,种族或其他特殊的身份背景也不再成为朝廷用人标准,一切均在宪政体制下进行考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五不议”的意义就是将这五个争执最大的问题暂且搁置下来,不挑逗不争论,集中精力改革那些应该改革也能够改革的问题。
 
“五不议”最大限度地搁置了那些极富争议的政治议题,“军机处不议”最大限度地容忍了中央权力架构按照君宪体制下的三权分立重新建构,至《钦定宪法大纲》颁布,政治改革路线图非常清晰,中央政府层面先设置一个准议会的资政院,然后筹备组建一个责任内阁,待责任内阁正式设立,就标志着国家进入了君主立宪的新时代,而这个新时代不再有军机处等非常机构的任何地位,军机处的消失会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1911年5月8日,清廷公布《内阁官制》和《内阁办事章程》两个文件。根据这些文件,责任内阁就是国家的行政中心,在皇帝领导下,对议院负责,享有处置全国行政事务的大权,这对于重建中央政府层面的三权分立,当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尝试,也意味着中国就此将要进入一个新时代。如果仅从政治变革意义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五不议”,特别是“军机处不议”是政治变革中的大智慧。
 
至于责任内阁不经意变成了皇族内阁,并将这个王朝拖入深渊,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并不表示责任内阁不该建立,军机处不该废除。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