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经典阅读>>正文内容
快乐的僧俗对话——读《修好这颗心》札记 >> 阅读

快乐的僧俗对话——读《修好这颗心》札记

作者:章立凡 来源:《凤凰周刊》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点击数: ( 字体: )

 
 
《修好这颗心》:星云大师 刘长乐 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佛光山星云法师和凤凰卫视刘长乐居士,刚刚出了一本谈佛的书——《修好这颗心》。出版人希望我写一篇书评,由是得以先睹为快。为在世的作者写书评,我一向比较谨慎,写与不写,颇费踌躇。两位作者有很大的号召力,出书一定畅销;但用作者的名字从维基百科搜索相关背景资料,居然要依靠翻墙,这反倒勾起了我钩沉索隐的兴趣。十多天来随身携带此书,忙里偷闲浏览,总算有了一点点心得,遂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也算是借题发挥。
 
一、远观两作者
 
历史学者对于当代名人,往往喜欢远观、旁观,至少我有这个习惯。我对两位作者的观察始于二十多年前,机遇出于偶然,而引导者皆来自台湾。
 
1989年3月,星云法师第一次率团访问大陆,住在北京饭店。我去探望随团采访的台湾记者卜大中先生,正巧他们在餐厅用早餐,远远望去,数十件僧衣甚是飘逸不凡;定睛细看,桌上只有白粥油条咸菜……。正与大中先生说话,感觉有道目光盯着我,很有能量;顺光回望,是一位圆圆胖胖的老和尚,心中直觉这位就是星云法师了。他们用餐完毕就要外出,我跟大中先生匆匆交谈了几句就告辞了。事后依稀听说,法师曾向大中先生探询过我的行藏。
 
此后星云法师有数年未来大陆,但大中先生曾来北京找我,帮寄居在洛杉矶西来寺的一位老人家买书,老人是星云法师的客人,买书是为了写回忆录。我带他到中央文献出版社的书店,配齐了老人所需的书籍。这部回忆录在1993年出版。再往后,大中先生就只见其文未见其人了;但星云法师经赵朴初先生为之缓颊,得以来大陆探亲、弘法,为两岸的佛教文化交流贡献甚多。
 
我对刘长乐先生的观察,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他的公司还在东交民巷的紫金宾馆。台湾好友刘台柱居士,拉着我去了长乐先生的办公室。两位刘先生细细探讨命理,不久台柱就开始在凤凰台的节目里,开讲年运国运、命理风水。后来我的办公室曾一度与凤凰为邻,但很少看见长乐先生;而台柱先生前年在北京猝然中风,包机回台后不久就圆寂了。
 
我的观察心得是:星云法师识界宏远,但对日常细节体察入微;长乐先生慧根独具,对神秘文化兴趣颇饶,两人结下佛缘殆非偶然。我一直喜欢读禅门公案类机锋百出的对话体文字,这本新书是继2007年《包容的智慧》一书之后,二人再度展示其心灵沟通,窥探他们的内心世界,或可从中捕捉电光石火,为俗世传灯。
 
汤因比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展望21世纪》,是从多元文化的角度预测人类未来,而这本新书则侧重于大中华文化角度的探讨,似乎更适于华人世界。
 
两位作者都属兔,自称“彼此有缘”,星云有一段妙论:
 
说起来,佛陀也是一个记者,他记录人间的悲苦,传播能够离苦得乐的真理。而我只是效法佛陀,做一个传播者,传播佛教引人向善的教义,也算是刘总裁的同行吧。
 
而长乐先生也说:“星云大师和我,一个是传播佛法,一个是传播文化;一个是用出世间法在传播,一个是用入世间法在传播。”
 
在书中,星云法师谈到他早年的艰辛经历,述及去台后曾遭国民党拘禁,未谈及他曾任国民党党务顾问、中央评议委员等职务;长乐先生也自曝家世及军旅生涯,更多的则是谈论其媒体人的经历和经验。
 
从泛政治化的角度观察,他们来自曾经敌对的阵营;但政治不应是唯一的立场,文化与宗教因超越政治而具备普世性,否则就不会有二人的对话。两位作者在海峡两岸均被视为政治人物,正面负面的评价都有。我读此书,论心不论迹,不纠缠背景。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可以有不同的世界观,但世界只有一个。高呼“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而又时时以“假想敌”视人,则徒陷自身于孤立;提倡和谐社会而不认同普世价值,则和谐只是空话一句。
 
二、佛家财富观及其异化
 
星云法师不赞成以刻意贫穷标榜苦修,认为“真正的贫穷是坐以待毙,是内心能源的枯竭堕落。佛教要有钱才能办事业,要有钱才能跟大众结缘”。他曾掌握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自奉甚俭:
 
我是一个不要钱的人。我一生没有银行的存款,没有买过东西,身上也不放钱,全世界的(佛光山)寺庙也都没有登记在我的名下。我只不过是一个人,拥有的有限。况且全世界都有寺庙,到处都有饭吃,都有地方住,还要钱做什么?我没有抽屉,没有锁匙,也没有要私藏的东西。我不买东西,也不叫人买,有就用,没有就算了,就这么过了一生。
 
他主张以财富分享致社会和谐:“我们的社会逐渐迈向富有,大家的财富不断地增长,这样的社会需要和谐,和谐以后,我们的财富才会安全;和谐以后,我们的财富才更有发展。”
 
星云法师在评论少林寺的商业化运作时说:
 
正统的佛教都是从教理、教义基础上,从义理、制度、规矩、修行的层面来评鉴。少林寺属于教理、教义之外的一派,是靠武功的。武功对佛教也有贡献,但和佛教很多传统的教理、教义不一样,它是练功的,是练身体的;佛教是练心的,是讲心理的。
 
我不觉得一定要排斥他们。……我想世界最重要的是正派,不论什么东西,只要正派,就会有人相信,就能存在,就不会麻烦,这就是智慧。
 
在当今“一切向钱看”的大陆社会:穷人拜佛求财,富人拜佛求发大财,官小拜佛求大官,贪官拜佛求保平安……。林林总总的祈求,都是在与佛做交易:“保佑我升官发财吧,应验之后,我给你添香火、塑金身!”甚至作恶多端的人,以为捐几个臭钱,小则求得心理平衡,大则祈望逃脱罪愆,甚至还继续作恶。
 
这股急功近利的风气,不免侵染佛门净土,寺院越来越商业化,僧侣日益职业化,甚至出现了身披袈裟,开名车戴名表,酒肉通吃娶妻生子的出家人。佛门清规败坏,主事者竞相以奢华为荣,僧众追逐利禄,变得比俗人还俗,清修之地变成了物质与精神的交易所。更有甚者,是官场明暗规则的侵入,不仅出现了“局级方丈”、“处级住持”的官称,权钱交易、钩心斗角的官场恶习也日渐蔓延,甚至还出现了黑社会化现象……
 
我发此感慨,并非有意谤佛。处此末法时代,“人间佛教”的宗旨已遭亵渎,大陆佛教亟需一场改革,才能挽回颓势。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