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红版专区>> 风流>>正文内容
李渔:天地一笠翁 >> 阅读

李渔:天地一笠翁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据说,以“移步换景”来形容那园子都嫌太粗疏了。在那里,你只要身子稍稍俯仰,目光微微流转—甚至一阵风吹过,眼前的风景都会发生变化。此园号称“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假山、亭池暂且不说,房舍营饰亦是独出心裁:窗棂由带花梅枝拼成,楹联则题于竹节蕉叶,为了最佳的采光效果屋檐可视晴雨翻转……四下环顾,竟无一寸匠心不到,连房壁都饰以冰裂碎纹,有如哥窑美器。
 
这座园子建成于340年前。落成的那个夏日的上午,前来祝贺的友人络绎不绝,主人自是感激,跑前跑后地热情招待。
 
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赞叹声中,这座占地不过三亩的玲珑园子得了个有趣的名字:芥子园。芥子者,极微之物也,“谓取‘芥子纳须弥’之义”。佛典有云,一粒小小的芥子也能纳下广大、庄严之须弥宝山。
 
送尽宾客后,疲惫的主人立在门前,久久凝视着自己手书的对联:“因有卓锥地;遂营兜率天。”眼中似乎有些晶莹。墙头,几树开得正闹的榴花探了出来,红云一般,为芥子园添了不少喜气。
 
这园子的主人,就是清末无论在戏曲、小说,还是诗文、出版,甚至园林、建筑上都绕不开的李渔。
 
 
如今,世间已无芥子园。
 
金陵南郊的那粒小小芥子,早已被三四个世纪的冰霜雨雪磨成齑粉,随风洒入了浑浊的秦淮河水,再也不存丝毫的痕迹。后人只能根据园主遗留下来的文字,一笔一画地在泛黄的纸页上描摹勾勒,东鳞西爪地拼凑出一堆潦草而黯淡的零碎影子。
 
根据李渔《闲情偶寄》的描述,园子里应该有他的一尊小像:手执纶竿,头戴笠帽(李渔自号笠翁),坐于石矶之上垂钓。
 
在我的想象里,那双手从背面看去,十指纤长,皮肤洁白而细腻,明显属于养尊处优的文人;而翻转过来,却是干枯如树皮,生满了粗糙的老茧。因为他又是一个渔夫,在风雨中紧紧地握了半辈子钓竿。
 
他的钓竿,是一管细细的毛笔。那管笔对李渔的意义,用他自己的话形容是:“渔无半亩之田,而有数十口之家,砚田笔耒,止靠一人。”
 
这位以笔为竿的渔人,钓的却是秋风。
 
打秋风,指的是借助自己的名气游走各地达官富绅之门,以求获得多多少少的资助。而李渔是史上最为著名的“秋风客”之一,自称“终年托钵”,“二十年间负笈四方,三分天下几遍其二”,钓钩布满山南海北。
 
既然是垂钓,便需鱼饵。李渔的招牌在当时十分响亮,时人王安节曾言:“(李渔)名满天下,妇人稚子莫不知有李笠翁。”康熙年间刘廷玑的《在园杂志》中也载:“李笠翁一代词客也。著作甚夥:有《传奇十种》《闲情偶寄》《无声戏》《肉蒲团》各书,造意创词皆极尖新。”更妙的是,李渔的创新不只限于文章,他恨不能对世间万物都琢磨改造一番,如光绪《兰溪县志》云:“(李渔)性极巧,凡窗牖、床榻、服饰、器具、饮食诸制度,悉出新意,人见之莫不喜悦。”仅凭这两点,便已有做上等清客的本钱,况且李渔还有压箱底的饵料:他游荡江湖,竟然随身带着一个戏班!
 
李渔一生涉笔多种体裁,但最出色的还是戏曲与小说。他自兼编剧与导演,自己训练演员(事实上演员便是他的姬妾),如此一手炮制出来的戏班、无疑是当时第一流的档次!而那些大佬高官贺喜、过节或是闲极无聊之时,若眼前忽然出现这么一群妙人,岂不欣喜若狂?!
 
以江浙为起点,北至京城,西至甘肃,南至两广,曳着袅袅余音,优哉游哉,李渔在轻歌曼舞中游遍了大半个中国。李渔的朋友、著名文人尤侗对这种华丽的秋风手段曾有过描述,笔端不无艳羡:“笠翁薄游吴市,携女乐一部,自度梨园法曲,红弦翠袖,烛影参差,望者疑为神仙中人。”


共4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3214个字符
作者:郑骁锋 来源:《百家讲坛》红版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6日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