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环球瞭望>>正文内容
说谎的历史教科书与遮蔽的历史真相 >> 阅读

说谎的历史教科书与遮蔽的历史真相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就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国家来说,或许历史并不漫长;但对美洲这块土地来说,历史却要复杂得多。书写合众国的历史,完全反映了历史编撰者以及历史教育者的心态。除了书写,这种心态还通过各种媒介输入到读者和观众的思想之中,好莱坞电影《飘》、《与狼共舞》等影片中不断流露出白人对黑人、土著人的想象,灌输着美国式的意识,也掩盖了许多历史的真相。可不可以说,历史从来都不是完整地出现在普通大众面前的?
 
  历史碎片在经过不断的筛选之后才进入人们的视野。教科书的编写更是经过了精挑细选,而且,它也可能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方式之一,通过历史老师的讲授和灌输,在学生心中形成所谓的“历史印象”。在美国,历史课不仅是一门通识课,也是一门“政治教育课”。它在历史讲述中展现这个国家的由来,适时地塑造不同的英雄形象,当然,还要体现美利坚合众国的价值观——比如平等、自由、民主,培育良好的美国公民。好公民应该具有怎样的本领呢?“他们必须批评地阅读,必须去伪存真,并且能够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老师的谎言》,2009 年,7 页)在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洛温看来,称职的历史课就该将这些本领的培育放在核心位置。但是,美国历史教科书不仅没有做到这些,反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谎言;如果不是谎言,也是被遮蔽的历史事实。当谎言成真,遮蔽的历史不再被人们重新认识,美国公民会变成怎样呢?詹姆斯洛温虽然将《老师的谎言》的读者对象定位为历史教师,不过,除了历史教师,每位学习历史的学生,每位清醒而具有判断力的公民,都应该是这本书的读者。
 
说谎的美国历史教科书
 
  美国素来都称自己是自由民主的国度,称自己是价值多元的国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历史教科书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并不意味着教科书没有话语霸权。正因为有了这些,历史教科书中充满了各种各样“好莱坞式”的英雄——比如美洲早期史的哥伦布形象;又或者一些不能自圆其说的理由——比如当代的伊拉克战争;甚至直接选择遗漏、沉默——比如越南战争。在《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中,詹斯洛温考察了美国 18 本历史教科书的谬误,指出其中明显的错误,以及为了取悦读者而对历史文本所作的掐头去尾的工作。就像老师拆穿学生的谎言一样,洛温帮助我们拆穿了教科书中的一个个谎言。
 
  历史越久远,撒谎越容易,并且还能编造地生动形象,就像历史事实一样。在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最为著名的谎言便是哥伦布这位英雄形象的塑造,他被描绘成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英雄。为了突出哥伦布筚路蓝缕拓荒者的形象,历史书还对哥伦布航行以及生平采用了非常具有人性化的处理。为了刻画哥伦布坚忍不拔的品质,教科书详细地描写了哥伦布远航的资金来源、航海过程,以及发现陆地时的言行,甚至强调哥伦布因没发现新大陆在凄苦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如此一来,类似于“好莱坞”悲剧人物的“哥伦布”形象足以在青少年心中激起崇敬之情。然而,这样的描写与历史事实完全相反。真相是,哥伦布在航行中意志不断摇摆,晚年也过得风光无限,自己的兄弟和儿子在美洲土地上分封做王。这些描述对哥伦布的歌颂是明显的。但历史书只字不提欧洲人向美洲扩张的重要内容,也就省略了哥伦布这个人在美洲历史其他方面的重要意义。哥伦布的真正意义是双面的:对于此前居住在美洲的土著来说,他的到来是一场殖民主义的血腥掠夺,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美洲殖民的历史,本身是在一场残酷的杀害和血污中形成的。美国的历史教科书抹去这段历史的血污,还将这段历史绘制成灿烂的“花朵”,对土著美洲人、对于每一个试图弄懂美洲来历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弥天大谎。
 
  另一个谎言是关于“定居”时间的问题。在洛温考察的 18 本历史教科书中,大多数教科书将“定居”时间确定为 1620 年,只有 2 位作者提到西班牙定居者。洛温指出,在多数教科书中,西班牙人总被视为入侵者,而英国人则被视为定居者。事实上,真正定居的人是谁呢?在西班牙人、英国人没来之前,土著印第安人就开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他们到来之后,印第安人甚至帮助英国人如何开始定居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美洲的农作物输入到欧洲,对欧洲的生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历史教科书却用“文明的”或“文明”这样的词汇来解释欧洲对美洲的占领。要知道,并不是使用了这两个词,就能完全忽视“野蛮人”的社会结构以及他们的文明水平。在双方的对峙中,争夺土地导致的战争结果,在历史教科书中变成了美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来源;土著人没有实现相应的文化转型,则被视为欧洲人“文化优越性的自豪”。掩盖事实的谎言便是由此产生的。
 
  这样的谎言让美国人遗忘了很多历史:在他们之前,这块大陆的文明是怎样的;在他们迁移到这块大陆之后,历史又是如何发生的。当然,没有人愿意把记住一堆充满血污的历史,尽管这些血迹并不沾染在自己的手上——反正祖先干的事情,但是,美国人至少得知道,在这片血污中,有些历史并不是那么值得自豪和吹嘘的,有些历史是需要后代了解真相的。
 
  而关于近代的历史,撒谎则显得不太高明,因为人们完全可以在文献记载中找到历史的来龙去脉。但是,历史教科书依旧谎言不断。洛温分析了历史教科书树立的英雄形象,政治人物如杰斐逊、林肯、威尔逊等,在“民族英雄”形象的塑造下,要么截取他们言行的片断,作为历史的佐证,要么完全抹掉他们不光彩的一面。而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作为励志典型,则完全忽视她一生的其他事业。“为尊者讳”的现象同样也会出现在美国历史教科书中。
 
  与近代历史相关的,是美利坚这个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以及“他们”所鼓吹的价值观念的认同。渗透在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完全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价值观念。所谓天赋人权,并不包括美洲这块土地上的所有居住者。黑人、印第安人被排除在白人之外——尽管“华盛顿和杰斐逊有心促进印第安人接受白种人的生活方式,印第安人却一概置之不理,所以他们就被搁在神奇的进步光环以外了。印第安人对于美国定义的个人自由与生产效益都无动于衷,因此他们也就没有资格参加科学与历史揭示的改进人类福祉的大计划”。(《历史的真相》,1999 年,90 页)他们被想象为穿着草皮裙、拿着各种奇形怪状的狩猎武器、躲在原始森林中生活的一群人。只有接受白种人的生活方式,走向白种人,才能说明他们走向了文明——这种价值观念在著名的梅尔吉布森导演的《启示》中十分明显。
 
  至于黑人,教科书可写的似乎更少,虽然黑人的自由涉及的历史极其复杂:南北战争,南方的重建等等。但在这段历史中,教科书书写的依旧是白人,比如那些“掮包客”——他们“用一块毯子包裹起自己的全部家当”,像冒险家一样来到南方“淘金”。教科书这样的口吻表现这段历史有何不可么?洛温认为,“我们的教科书应该表现他们的理想主义,让我们能够珍视自己的这种传统”,而不是泯灭“反种族主义的理想主义”。(《老师的谎言》,2009年,216 页)一直以来,“平等”这种观念都是美国人高调宣扬的理念,但是,千万要记住,平等,绝非人人平等;美国并非机遇之地。教科书“强调美国与欧洲国家如何不同,美国的阶级分层如何更细微,经济和社会流动如何更通畅”。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出头之地,好莱坞的励志电影对于教育青年人自然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幸福来敲门》中,从一个卑微的推销员到亿万富翁这样的奋斗史只见于个别,而不是一般。洛温指出,美国历史课承担的任务是,告诉中学生,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他们所在的群体和所生活的社会是如何形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但历史教科书却在社会阶层的分析上缺失。让未来的社会公民对自己的位置处于无知状态中,不仅不光彩,而且掩盖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而对于当代的历史,美国实在干了很多无法自圆其说的勾当,这一点洛温直言不讳。比如,伊拉克战争,教科书给出的理由难以服人。对于越南战争,教科书选择保持沉默。而对于冷战时期,这位“老大哥”自己的历史更是遮遮掩掩。尤其是外交政策上,美国的中学生被教育要忠诚,是“盲目的忠诚”。总不能让美国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无论如何,承认错误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而很多当事人依然健在,回忆失败的、痛苦的历史,在情感上总有些不太自在。这种历史编撰的问题在大多数民族国家中都是存在的。可是,结果又会怎样呢?“我们的美国历史教科书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民的潜在力量,尽管这带有种种爱国主义的努力,但实际上采取了公开的反民主立场。”(《老师的谎言》,2009 年,263 页)洛温道出了这样编写历史教科书的后果。谎言的力量终将危及国家的命运。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4502个字符
作者:张正萍 来源:《读品》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