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环球瞭望>>正文内容
托尔斯泰夫妇至死方休的爱情斗争 >> 阅读

托尔斯泰夫妇至死方休的爱情斗争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三)
 
“他是那种以自己的创造力作为生活中心的天才之一……周围的世界不过是附属品。贝多芬使我洞悉列夫的个人主义和他对周围事物的漠不关心。对他来说,世界只是天才成长的环境,他从中只索取能为他所用的一切,其余的统统可以抛弃。比如,他从我这里索取精到的抄写功夫、我对他物质福利的关心、我的肉体。我的整个精神生活他毫无兴趣──因为他甚至从不屑于去理解它。……可是全世界都崇拜这类人。”
 
托尔斯泰夫人索妮娅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读贝多芬的一部传记,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悲剧”──一个天才,不会关心除他之外的精神世界。或者说,他们虽然抱怨孤独,内心里却喜欢孤独,离不开孤独。孤独增加他们对人类的了解,让他们感觉到某种更高的真实规律的存在。
 
13年后,她的丈夫在写给她的信里,说“你无可指责。至于在我的情感和精神历程中我们没有夫唱妇随,我不能也不会责备你,因为每个人的精神生活都是他同上帝的秘密,别人不应该强求他任何事情。如果我强求你了,那是我的错,受责备的该是我”。这位受伤的伟大作家抱怨妻子,尽管他把所有的著作看作和自己的生命不相上下,可是她却对它们不感兴趣。“你拿起它们,只是处于好奇才读一读,就像读文学作品。”伟人晚年充满了对妻子的怨恨,“对发生的一切你什么原因都找了,唯独忘了一样:你不知不觉地成了我痛苦的根源。一场至死方休的斗争正在我们之间展开”。
 
一对夫妻怨恨对方不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演变为一对怨偶。在我们的理解里,精神上的相通,也许是过分奢侈的事。尤其是在一个变动极大的社会里,仅仅是表面上的变化,已经足以让人们穷于应付了。一个人若是提及精神需求,会被看作矫揉造作。我的很多朋友们都接受了一个半现实的事实,夫妻只是一种契约关系,两个人分担来自生活的琐屑,分享实现目标的喜悦,增加抗打击能力。
 
但在托尔斯泰年代,生活表面上如此不同。他生来高贵,不必为生计发愁,拥有一个祖传的大庄园。和索妮娅结婚之后,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这个庄园里。他们朝夕相对,抚养众多儿女,在田野、树林和小河边散步。当他开始写作《战争与和平》这部伟大的作品时,她是忠实的抄写员,一遍遍地抄写那些潦草而宛如天书的草稿。
 
他们曾经拥有过幸福。当他们刚开始相爱时,索妮娅说她有一种奇特的“广博无垠”的感觉,这正是与另外一个人融合时候的真实感受。但晚年生活中,她在争吵和牢骚中,濒临精神崩溃。
 
生活和爱情,也许好比是在奔腾的河流上搭桥。有的人只铺一条简陋的小木桥,凭着个人坚韧和耐力,顺利渡河。有的人殚精竭虑,试图在湍急流水上建一座坚固的石桥,然而河水太急,未等石桥建好,早年的石桩已被冲走。即使是伟大之人,也逃不脱这两种命运。
 
(四)
 
托尔斯泰夫妇,这对互相抱怨对方不理解自己的怨偶,也曾经试图理解对方。
 
在托尔斯泰求婚成功之后,他希望18岁的未婚妻了解他这个人,包括他放荡的过去。在婚礼举行三四天前,托尔斯泰让索妮娅读了他过去的日记。
 
“我还记得那些日记如何彻底粉碎了我的梦想,”她后来在日记写到,“他出于过分的诚实非要我婚前先过目这些日记。他真是大错特错;看见他过去的所作所为我伤心欲绝。”
 
这些过去包括狂嫖烂赌。托尔斯泰在18岁写下的第一则日记,便谈到他住院治疗性病的事,这是他逛妓院的结果。粉碎小新娘梦想的,还有这个贵族子弟迷恋上了他家一个农民姑娘,他们之间还有一个私生子!想到这个村野荡妇曾经唤起她丈夫的炽热爱情,索妮娅简直要疯了。结婚后他们住到托尔斯泰的祖居,在那里,她看到了那个农妇,和一个三岁的男孩。当夜,她在日记里写道:
 
总有一天我会嫉妒得自杀。“从来没有像这样坠入爱河”,他就是这么写的。和那个膀大腰圆的肥胖女人。多令人恶心!看着匕首和枪支我有种快感。就一击,我想,多容易的事──要不是为了这个孩子。但是想到她就在那儿,就几步之遥,我简直要发疯!我要坐车去兜兜风。而可能会遇见她。那么他的确爱过她!我真想烧了他的日记和他的整个过去。
 
她的嫉妒持续了一生。很难说,她和中年以后的道德家托尔斯泰之间的巨大鸿沟不是在这里种下了因。她不喜欢他像农民一样生活的想法,她嘲讽他放弃对财产的一切权利却继续享受安逸,她鄙视他宣扬禁欲,却让她第十几次怀孕。过去很难一笔抹煞。当托尔斯泰进行漫长而痛苦的转变时,他过去的烙印已经深深刻在他妻子的头脑里,对她来说,这是一场灾难,而且更加认为丈夫是为了建立自己的“丰碑”,不但虚伪,而且在家庭利益上背道而驰。尽管全世界众多的人为新先知的诞生欢欣鼓舞,但在他妻子眼里,“他不正直也不诚实。他的整套哲学牵强附会、矫揉造作,完全建筑在虚荣心、名利欲和出风头的基础上。”
 
“让我们从新开始。”这对夫妇在日记都曾无数次写下这个愿望。但这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而已。在“完美生活”之前,已经并且一直存在一种生活,那种生活是不容易割断的,它一直在影响他们。
 
托尔斯泰夫妇的生活不是一出肥皂剧,而是一个普遍的深刻的悲剧。这部悲剧写的是,两个对爱的法力深信不疑的人,认为会过上完美的生活,执子之手,与之谐老,到头来发现互不相通,最后竟然不共戴天──无法在同一个家里生活,丈夫选择了出走。“请理解我,即使发现我的去向也别尾随。你来只会使我的处境更糟,而且丝毫不能动摇我的决心。我感谢你陪伴我四十八载,我恳求你宽恕我对不住你的地方,正如我真心宽恕你有可能对不住我的地方……”出走前托尔斯泰给妻子留下的信里温和、彬彬有礼,但在给女儿的信里,他吐露真心:“我只盼望一件事──摆脱她,摆脱渗透进她整个灵魂的虚假和怨毒。”
 
那么, 爱人之间,他们的理解尺度在哪里呢?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坦诚?
 
为何人们总是以心心相印开始,以咫尺天涯结束?这对著名的夫妻的故事,是世界上有婚姻以来,无数冒险故事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没有尽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4371个字符
作者:庄秋水 来源:网易博客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8日
上一篇:人民出场:美国如何步入新社会[ 11-05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