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探索发现>>正文内容
辽宁学者:“鲜卑族与汉族同为炎黄子孙” >> 阅读

辽宁学者:“鲜卑族与汉族同为炎黄子孙”

作者:张 松 来源:《辽沈晚报》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6日 点击数: ( 字体: )

 
  慕容氏第一个都城建在“颛顼之墟”
 
  身为黄帝后人的慕容鲜卑重归先祖发迹之地,将自家的第一个都城建在老祖宗的“颛顼之墟”,逻辑上顺理成章。
 
  慕容家族修建的第一个都城名为大棘城,而这座大棘城的所在地居然在颛顼大帝的故里!那么,这座消失的大棘城究竟在哪里呢?宋、元时期的胡三省在《资治通鉴》的注释中明确指出:朝阳“城东九十里,棘城,即颛顼之墟。”大棘城的具体方位如今存在两种说法,一是今朝阳北票市的章吉营子乡;二是今锦州义县西北的九官台门乡。其实,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在古代,北票与义县基本属于一个区域,现在从北票乘车去义县,最多也就一个半小时车程。身为黄帝后人的慕容鲜卑重归先祖发迹之地,将自家的第一个都城建在老祖宗的“颛顼之墟”,逻辑上顺理成章。
 
  记者曾于去年冬天、今年夏天两次去章吉营子乡考察这座历史上神秘的大棘城。这座大棘城如今只剩下一个大土包,土包上建一养鸡场。站在大土包顶远眺,大凌河对岸是喇嘛洞鲜卑墓葬群,那里曾出土过鲜卑贵族的代表性头饰——金步摇。大土包夏天被杂草掩盖难分轮廓,冬天看分外清晰,土包断面夹杂着说不清朝代的陶片、瓷片,还有动物的碎骨。在山坡的另一面,青黑色的砖瓦扔得满地都是,当地村民经常用这些古代烧制的现成砖瓦砌墙基、垒猪圈,此地也叫“黑石沟”。
 
  北票旅游局副局长李秀华认为,几千年前的朝阳北票地区绝无如今的干旱迹象,而是河水漫流、森林草场繁茂、鸟兽出没之所。先民选择栖息地,十分看重周围自然环境的优劣,讲究“前有罩,后有靠”(后有群山依托、前有便利通途),能农耕狩猎、水源充沛的丰饶土地。章吉营子所在地是被一圈大山环抱的平原,出行可沿大凌河骑马或乘舟船奔赴各地,进可攻退可守。慕容家族迁都朝阳后,辽金元几朝,仍有不少地方政权于此地建城,无论哪朝人对这块风水宝地都极为看重。
 
  由这些史书记载与实地考证可知,北票、义县一带曾是黄帝部落与包括鲜卑慕容在内的后世子孙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值得关注的是,在距北票不远的义县张家堡乡的宝林楼村,还流传着有关炎帝的传说。据《炎汉古刹说》记载,四世炎帝榆网施暴政于民,黄帝起兵,炎帝在中原败北,逃往云梦,选居闾山石屋休养生息。炎帝作古后,其子嗣为祭祀他,由云梦真人主持,在他居住过的石屋修建了庙宇,主要供奉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神农氏、女娲氏和炎帝榆网等。刘邦称帝后,于公元前202年钦定改炎帝古刹为两层主楼,又修东西配殿,殿内增添了其父太公望和母亲的塑像,至此炎汉古刹才真正形成。
 
  宝林楼的传说不免令后人产生了这样一种推测:黄帝击败炎帝入主中原,炎帝残部难道逃向了黄帝部落的东北老家?按宝林楼传说提供的线索,炎帝逃往“云梦”,这个“云梦”与我们此次辽西考古之行的第一站——朝阳尚志乡的云蒙山究竟有何玄妙关联?而朝阳县志中记载的“神女修道之所”又与云梦真人有没有关系?
 
  锦州学者冯立民认为,“据《山海经》记载: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颛顼首开祭祀医巫闾山的先河,他死后就葬在医巫闾山宝林楼一带,他的九位妃嫔就葬在此山对面。颛顼所生子女分布于东北各地,形成了后来的东北夷,即九夷,包括鲜卑、孤竹、令狐等等。”冯立民提供了有关鲜卑族来源的另一版本。
 
  万例血样抽查  证明“华夷一家”
 
  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强令鲜卑贵族与中原汉族互通婚姻,那么在如今汉人的血缘基因库中为什么没有留下鲜卑族的基因痕迹?冯立民很肯定地判定道:“因为鲜卑族与汉族同为炎黄子孙!”
 
  人类学家依据多达万例的抽样调查与多年谨慎研究,最终得出这样的科学结论:以鲜卑、契丹、女真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的确是同宗同脉的。
 
  冯立民先生介绍说,前些年,人类学家对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进行了上万例的血样抽查。结果发现,在汉族XY46对遗传基因中,没有发现阿尔泰语系族群如古代靺鞨人所拥有的相似的遗传基因。而从南北方汉族人群的血样抽查看,母系基因有所不同,但父系基因却都是一样的。过去认为,今天的汉族应该是多民族通婚融合形成的民族,是杂血种的,但这一调查却提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汉族的血统基因很纯,几乎没有受到千年以来的民族交融的影响。
 
  这样一来,随即就产生一个不可回避的疑问:既然汉民族的血统是纯种的,那么鲜卑、契丹等民族究竟融入汉族体系中了吗?这些民族到底被同化没有?这些民族是外来民族,还是与汉族共有一个祖先?
 
  以鲜卑为例,史书上明确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主动融入中原文化圈,并强令鲜卑贵族与中原汉族互通婚姻,鲜卑族融入汉族是没有疑问的。那么,既然是这样,在如今汉人的血缘基因库中就一定会留下鲜卑族的基因痕迹,但这样的寻找却一无所获!为什么?冯立民很肯定地判定道:“因为鲜卑族与汉族同为炎黄子孙! ”
 
  冯立民表示,早在一万年前,在中国北方,具体说就是辽河上游一带就形成了一个汉藏语系圈,但当时的联盟是松散的,后来颛顼率大军进抵医巫闾山,把自己的子女分派到北方各地,在形成自己势力范围的同时,也将血统渗透到当时的各部族中,中华民族血缘上的“大一统”早在5000年前就已悄然形成。虽然后来留在北方的同血统部族称为鲜卑、东胡等,但在血缘上,这些部族与中原汉族实乃同根同祖。换言之,早在5000年前,中原汉族与鲜卑、东胡等就是一家人!
 
  需要说明的是,记载于以汉语书写的史书中的少数民族族名,如:戎、羌、狄、氏、胡、羯、貉等等,这些都是汉民族强加给他们的称呼,貌似族名而非真正的族名。这些称呼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是一些方向性指称,游牧民族从来没有以此自称过。英雄盖世的慕容家族以黄帝后人自诩,却对汉字书写的“鲜卑”二字莫名其妙……
 
  中原王朝一厢情愿地以此作为华夷分野,人为割裂彼此血缘间的关联传承。而北方民族则在鄙视中不甘沉落,习惯以马刀、弓箭表示自己的不屈与不从……于是,千百年来、长城一线,血染夕阳、漫漫狼烟,反复演绎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悲情!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