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大放逐:三门峡库区移民50年血泪史 >> 阅读

大放逐:三门峡库区移民50年血泪史

作者:李思磐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3日 点击数: ( 字体: )

1956年,华阴移民的先遣队员们合影留念
 
 
华阴移民陈思忠对这份“取保候审决定书”一直耿耿于怀。
 
导读:等到真有政策时,许多闹了多年返库的移民却最终没能回来。他们搬过很多次家,很多人已经没有能力再迁了。
 
被陕西渭南相关部门定性为“非法出版物”并为此将作者谢朝平拘留30天的《大迁徙》,也许是唯一一本记录陕西三门峡库区移民50年来整段历史的书籍。
 
“如果不是在网上看到新闻后,找到书籍有关内容来看,我还真对三门峡移民是咋回事一无所知。”一名在渭南土生土长的市民告诉记者。
 
书中所记载的三门峡移民们,就生活在离渭南市区数十公里处的渭河、黄河夹角地带,或者更远一些,海拔数百米以上的渭北平原灌区和山脚旱塬。这60万人的半个世纪的迁徙故事,除了极少数出版物提及,基本上处于失语状态。渭南市移民开发局工会主席李万明对记者说谢朝平的写作对于移民的意义:“他们受了这么多罪,怎么说也要记下来,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后人要知道。”
 
放逐戈壁
 
1956年到1958年,移民自行返库从未间断。他们偷渡黄河,或从“北路”逃亡,冒死穿过沙漠,取道山西回家
 
华阴县华西镇的陈思忠已经72岁了,1956年,三门峡工程移民开始,18岁的他随家人离开渭水边的家,前往宁夏永宁县的平吉堡,“西边是贺兰山,没有地,全是石头。”
 
搬迁前的生活,在之后30年的饥饿困窘、颠沛流离中,在回忆中不断被添加玫瑰色的光环。譬如,许多家庭都是“三十亩地一头牛”,生活相当惬意。《大荔县志》记载,当年,大荔、朝邑(后并入大荔县)两县移民23629户,107827人,仅水库淹没的耕地就达649784亩,可以推知,当年的移民至少人均有6亩耕地,户均应有二三十亩。朝邑滩和华阴滩被称为关中“白菜心”,地多,且肥美,农民不怕黄河、渭河与洛河涨水,水不成灾,反而给土地增加肥力,“种啥长啥”。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