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反思越战:普通个体没有胜利者 >> 阅读

反思越战:普通个体没有胜利者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25年前,老山前线上的战地记者李玉谦拍下了中越战争中的一场战役;25年后,他穿越硝烟的迷雾,依次寻访这场战役中的亲历者。烈士的家属,伤残的干部,退伍的战士,这些年来,他们是如何生活的?面对生活的挑战,他们又如何奋斗?
 
  他把这次寻访拍成了系列纪录片《战友——寻访“122”战斗亲历者》。那群渐渐被历史淡忘的人,那群默默承担历史伤痕的人,在他的镜头中一一浮现。
 
  战争阴影噩梦般缠身,生活境遇中的窘迫和艰辛,为谁而战的长久思索——亲历者的各种苦辣酸甜都在他的镜头中浓缩,对于普通个体而言,战争永远没有胜利者。
 
  而对战争的反思,并不止于此。
 
  1985年
 
  25年前的战火纷飞,李玉谦至今历历在目。
 
  那一年,时任中央电视台驻济南军区记者站记者的李玉谦23岁,而中越的仗也已经打到第六年。就在那年的中秋节,彭丽媛把《在希望的田野上》带到了老山,李玉谦则被央视派出做总政歌舞团赴老山前线慰问演出的报道。
 
  并非战地记者的李玉谦,命运的转折点在此发生——他没有随团回后方,而是留在了老山前线,这一呆就是三个月。
 
  三个月的时间,李玉谦几乎把老山前线所有的部队走遍,最后他把自己的摄像机对准了济南军区第67集团军199师596团“双大功七连”。
 
  他提前一个月得知这只队伍将在当年的12月2日发起一场反攻,而战争之后这些生龙活虎的战士肯定会有牺牲和伤残的。记者的敏感让他决定有意识地对这个连队的战士一个一个地进行拍摄,从平日的训练、生活一直到“122”前一天的写遗书、喝战前酒,李玉谦的镜头细致地扫过每一位战士的脸,尽量为他们保留一些难得的影像。
 
  12月2日那天,战斗在7:30打响。“双大功七连”的50名突击队战士冲上战场,李玉谦也背着他的摄像机在血雨腥风中穿梭。战斗在25分钟后结束,“炮火的激烈,远超过你的想象,像下雨一样,地面还被掀翻好几层”。经历过一番战场洗礼的李玉谦陈述起往事来有着沉淀后的平静。
 
  他的拍摄从当天的早四时一直进行到晚八时,累计五大盘录像带总共1小时40分钟:炮火轰鸣中,一个又一个战士从阵地上被送下来救助时,年轻的躯体无一不被炮火摧残得遍体鳞伤,而凯旋的军歌奏起时,幸存的战士们则是抱头痛哭。
 
  这是一段太难用语言形容的录像。战争肆意地伸展出它最血腥最残酷的爪牙,人成了最脆弱最无力的牺牲品。
 
  25分钟的“122”战斗,我方50名突击队员阵亡16名,七成伤残,越方阵亡87名,以我方攻克968高地作为终结。尽管在军事上,它被认为是现代战争丛林作战的经典样板,然而,对于那些冲锋陷阵的战士而言,他们的个体命运就此改变。
 
  而李玉谦,在战后的5天内,就像被一拳头打懵需要时间来恢复知觉一样,一直处于恐怖麻木和不知所措的状态。“已经打乱了我的思维正常的秩序,觉得这个东西很沉重,需要好长时间消化处理完。对人的冲击太大了。”他回忆道。
 
  战斗结束3天后,带着战后心理阴影的李玉谦离开了战场。无法从战争环境中摆脱的他,回来后跟朋友团聚,喝第一杯酒时,必然要面朝西南方向祭奠,这成了他保留到现在的习惯。
 


共6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534个字符
作者:张薇 来源:凤凰周刊2010年第16期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