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台湾的青年自觉运动与社会转型 >> 阅读

台湾的青年自觉运动与社会转型

作者:杨伟中 来源:《文化纵横》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2日 点击数: ( 字体: )

风起云涌的青年自觉运动
 
在那个高压的戒严时代,青年学生的自觉心被这两篇文章点燃了。狄仁华文章刊出两天后,台大图书馆门前出现了署名“一群你的好同学”的公开信,发起“台大学生自觉运动”,学生喊出“不要让历史评判我们是‘颓废自私的一代’”的口号,发起者希望透过自觉运动,提高大家的公德心,摒弃自私自利,然后把这清风带到社会,改革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不久,台大校园贴满了大字报,写着“台大热烈展开青年自觉运动!全国同胞都等待我们去唤醒他们!”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和《中华日报》,台湾省政府的《新生报》,军方的《青年战士报》等纷纷加以报道、评论,官方的广播与电视公司也播出特别节目。由于官方媒体的大幅报道,几天之内,这场“青年自觉运动”扩展到各大学、中学校园,运动主体从“台大学生”扩展成为“中国青年”。
 
当时就读台北市大安初中的马英九,多年后回忆道:“我在教室布告栏张贴了一张大字报——我们不要做颓废的一代,更不要向历史交白卷”。而马英九的学长兼友人、台大哲学系教授,中国统一联盟第一副主席王晓波则回忆,台大爆发自觉运动后,当时在台中念高三的他,本在准备大学联考,结果抛下了课业,“到处去开座谈会,刻钢板”,“然后一张一张去印,发传单、贴海报”。
 
国民党当局试图引导运动方向
 
有了国共斗争的惨痛经验,国民党当局是惧怕青年运动的,不过这场“青年自觉运动”的基本元素似乎有利于它的统治。
 
首先,这场运动的出发点是“提倡公德心”,这可以解释成要求青年学生们“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遵循政府颁布的法令,而无论这个法令是否经过人民的同意、是否维护人民的利益。在青年自觉运动之前,蒋介石刚刚在训示中指出,“守时、守份、守法、守信、守密”五项为“当前革新的基本要求”。青年自觉运动的诉求,和蒋介石的“五守运动”不谋而合,更可以看成是青年主动呼应蒋介石训示的表现。
 
其次,对官方来说,“没有公德”除了是不守秩序之外,也是个人自由过于泛滥的结果。前述俞叔平的演讲中,就提到“从个人自由一方面来讲,我们这里可以说自由得过分,虽然现在还在戒严期中,但三更半夜仍然可以在街上溜达溜达,毫无阻碍”,狄仁华文中也提到了个人自由与法治产生冲突的问题。如果联系到三年前自由主义刊物《自由中国》才遭停刊这个时代背景,国民党当局不会放弃任何机会来压缩个人自由的空间,铲除自由思想的火苗。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官方在运动初期会积极加以宣传、引导,《新生报》还以“扩大自觉运动至整个社会”为题发表社论。1963年5月24日,当天的《联合报》有三则关于自觉运动的新闻,在反映青年自觉运动的走向上颇有代表性,也颇具兴味。
 
一则新闻是政治大学学生代表联席会开会讨论如何响应自觉运动,会中通过了“五五”推展原则:即“五守”;爱国、爱领袖等“五爱”;敬师、敬军等“五敬”;乘车上课守秩序等“五秩”;实干、傻干等“五干”。这反映了运动初期大多数参与者的思想与行动状态,也相当符合官方的主旋律。
 
另一则新闻报道了台北市警察局长张毓中对自觉运动的“大加赞扬”,他“希望此一运动能发展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藉使社会公共秩序获得改善”,张局长还表示警局将以严格的取缔处罚,配合自觉运动,“俾使社会秩序获得改善,重建国民的公德心,培养遵法守法的新风气”,这正是官方导引此运动的方式。此外,电信管理局藉机呼吁各界爱护公用电话,蒋经国的“救国团”系统以及军方的青年训练活动则把自觉运动与反共大业紧密连接,更称要“以自觉运动精神重振(蒋介石当年提倡的)新生活运动”。
 
还有则新闻报道了台大方面自觉运动的新进展:十几个学生社团,“现已取得密切的联系,组成一个自觉运动联合推行委员会”,学生还说“将出版有关自觉运动的定期刊物,由同学自由发表意见”。
 
青年自觉运动的结晶——《新希望》
 
1963年6月,这份刊物终于出版了,这就是《新希望》。创刊号上刊登了一篇“宣言式的长文”《荣耀归于中国——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呼声》。文章写道:“中国!中国!难道真的就这样丧失在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手里?”并进一步指出:“公德心的缺乏,只是当前问题的症候之一,因此,徒喊‘提高公德心’决非解决问题之根本办法,我们唯有把眼光放远,把问题扩大,切实地讨论问题之根源与症结之所在。”于是,青年自觉的层次陡然拔高,渐渐指向国家社会的前途。
 
文章呼吁,“中国年轻的一代”要“勇敢的批评,莫再一味地隐恶扬善。我们要有迎接光明的决心,首先必要有面对黑暗、罪恶的勇气”。既然声言要面对黑暗,就背离了官方肃清“黑色的罪”的意图。
 
文章还写道:“正燃烧起来的,是我们这一代无数青年一颗火热的心,那是已经积压在我们这一代青年心中很久很久了的问题。”“近百年来,可怜的祖国,她受尽了多少的耻辱,她遭致了多少的迫害”,”终于这个担子落到了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身上了。我们还能自私吗?我们还能苟安毫无理想的活着吗?”这段文字显示的,正是一群青年在自觉运动之中点燃的理想主义之火,而这也是最容易引起官方疑惧的动向,几十年来的“对匪斗争”经验,让国民党当局清楚地知道,青年的理想主义很容易演变成“反动思想”与叛逆行动。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