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聚焦>>正文内容
徐光春详解中原文化: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 阅读

徐光春详解中原文化: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第五,兵家必争的战略地,逐鹿中原在这里上演。
 
  中原历来都是军事角逐的主战场,众多军事思想异彩纷呈,众多军事人才纵横捭阖,众多军事战役惊心动魄,泼洒出一幕幕撼天动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军事人才成长的沃土。数千年来,中原大地军事人才灿若星河,光耀神州。河南新郑人黄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军事家,曾“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经过“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河南淇县人鬼谷子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军校”,其旷世奇书《鬼谷子》被称为“治人兵法”,培养出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一批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不但在我国家喻户晓,而且随着美国迪斯尼公司卡通片《花木兰》的热播,美名传遍全球,新闻媒体称赞“古有神州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名响;今有卡通‘洋木兰’,融中贯西四海扬。”宋朝河南汤阴人岳飞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以“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壮志、“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豪情,矢志抗金,屡挫强敌,令敌手闻风丧胆,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无奈感叹。此外,无论是我国最早的女军事家、葬于河南安阳的商王武丁王后妇好,编著我国最早兵书《六韬》的周代军事家、河南卫辉人姜尚,与孙武齐名的大军事家、屯兵今河南孟津的吴起,还是“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的战国军事家、河南南阳人范蠡,“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战国纵横家、河南洛阳人苏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西汉军事家、河南禹州人张良;无论是“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的魏国军事家、河南温县人司马懿,第一次在军事领域提出“战略”概念的西晋军事家、河南温县人司马彪,指挥淝水之战力克苻坚80万大军的东晋名将、河南太康人谢安、谢玄,还是“守一城、撼天下”的唐代名将、河南邓州人张巡,明代抗倭名将、祖籍河南卫辉人戚继光、“城亡与亡”的抗清名将、河南开封人史可法等,都是人们尊崇、歌颂的对象,他们的军事思想至今还被世人称道,他们的英雄事迹至今仍被世人传颂。
 
  军事战争角逐的重地。中原作为位居中枢的战略要地,自古就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据《明两京十三司战例分布表》记载,从先秦到元明,中原有记载的著名战争就有820起。三代时期,鸣条之战、牧野大战是王朝更迭的决定战,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因此终结。春秋战国时期,鄢陵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召陵之战、伊阙之战等著名战役都曾在中原大地展开,成为群雄争霸的中心。秦汉之际,楚汉激烈相持,在河南荥阳进行了一场关键战,约定以当地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今天刻于象棋棋盘的“楚河汉界”就由此而来,鸿沟成了对立双方矛盾的代名词。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两大政治集团在官渡展开大战,曹操以两万兵力力克袁绍十万大军,写下了其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也为统一北方、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期间,河南境内睢阳、南阳和洛阳邙山之战,决定了叛军的败亡与唐朝的中兴。发生在北宋时期的开封攻守战、南宋时期的朱仙镇大战和蒙古与金国争夺中原的三峰山之战以及敲响明代覆亡钟声的汝州歼灭战,都关系着当时政局时局的重大变化。
 
  农民起义发生的肇始。秦朝时期,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在现在河南的淮阳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河南长垣人翟让领导瓦岗寨起义,成为隋末起义军势力最强大的一支。此外,绿林军、赤眉军、黄巾军,王仙芝、李自成、白朗等农民起义军在河南都留下了斗争的足迹。历史上100多次农民起义,几乎都能找到与中原地区的连接点。
 
  第六,四大发明的发端地,科学技术在这里繁荣。
 
  历史上的河南,既是全国经济社会繁荣之地,也是中华民族科技文明发达之域,孕育出众多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创新成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四大发明”的故乡。代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成就的“四大发明”均发轫于中原。东汉蔡伦在洛阳发明了造纸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在北宋初年广泛运用于军事等领域。指南针在宋代已大量用于航海。四大发明为工业革命、航海技术革命、军事斗争和知识加快传播创造了必要条件,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评价:“11至12世纪(宋代)中国的科学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顶峰”,而当时的中心就在河南。
 
  中医药技术的宝库。中医药技术起源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巨著问世于中原。相传伏羲“制九针”,炎帝、黄帝尝百草。中医学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均出自中原。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被誉为“中国医方之祖”。从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疾疫横行加之战乱频仍,人口从5650万人锐减到1600万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悲伤地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经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正是该书的出现,才有效抑制了传染病的蔓延,保证了华夏民族的繁衍壮大。后人之所以称之“医圣”,不仅因其医术,也因其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唐代河南汝州人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法专著。元代河南襄城人滑寿发现麻疹症状比西方早500多年。神医扁鹊、外科鼻祖华佗、针灸家皇甫谧、药王孙思邈等都长期在中原地区行医采药,著书立说。
 
  古代科技的高地。无论是天文历法、冶铸陶瓷、数学理化,还是农业水利、建筑纺织、交通运输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河南。在天文历法方面,夏朝出现的《夏小正》是我国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历法,《颛顼历》、《太初历》、《大衍历》、《授时历》、《应天历》等重要历法,都能找到与中原的契合点。被誉为“科圣”的东汉河南南阳人张衡,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时间和方向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比同时代的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宇宙理论”先进得多。多年来中外专家学者苦苦寻觅地动仪的原貌,但其内部构造、验震原理等仍是未解之谜,地动仪的复原已经成为对古代科技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唐代河南南乐人僧一行提出的“恒星自行”的观点,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还第一次测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位于河南登封的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其测定的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与现今仅差26秒,与300年后西方创立并延用至今的“格里高利历”分秒不差。700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观星台前,仿佛依稀看到古人昼测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的壮举,禁不住为他们的聪明才智而扼腕兴叹。在冶金铸造方面,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和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都是世界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其技术工艺不仅达到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就连现代人也叹为观止。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时期云纹铜禁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失蜡铸件,其铸造方法为失蜡法,也称“熔模法”,是冶铸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带来了精密铸造的大发展,时至今天仍在运用。河南三门峡出土的铜柄铁剑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将我国人工冶铁的历史向前提了近两个世纪。河南洛阳出土的铁锛和铁鎛,证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韧性铸铁技术,比欧美早2000多年。东汉河南南阳太守杜诗的“水排”鼓风技术,比欧洲早1100年。在陶瓷制造方面,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瓷器“商代瓷尊”、最早的彩釉瓷器“黄釉绿彩四系罐”、最早的白瓷器、第一个唐三彩遗址都出土于河南。唐三彩被带到日本、朝鲜等国,才仿造出了“奈良三彩”、“新罗三彩”。北宋时期,河南钧瓷、汝瓷集釉的配方、火候的控制等先进技术于一体,成为陶瓷发展史上的并蒂花。此外,汉代河南原阳人张苍校正的《九章算术》,宋代郑州人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等都是世界级的成就;宋代开封的苏颂最早发明计时器,先于西方几百年,这些都是站在当时科技巅峰之上的辉煌。
 
  第七,炎黄子孙的祖根地,华夏民族在这里融合。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数千年来,众多民族共荣共生,形成了民族大融合、大发展、大繁荣的格局。
 
  中华姓氏由此发源。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无论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相传伏羲统一九大部落,“制嫁娶,正姓氏”,中华姓氏由此产生。《中华姓氏大典》记载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所包含的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84.9%以上;李姓在鹿邑、张姓在濮阳、刘姓在鲁山、郑姓在荥阳,当今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迁居海外华族中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这些姓氏历经数千年,薪火相传,血缘相续,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血脉和纽带。姓氏文化在今天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凝聚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近年来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海外华人来河南认祖归宗。
 
  众多民族在中原融合。中原是我国古代各民族交会融合的重要地区。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各族人民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局面。隋唐时期,东都洛阳有许多西北少数民族,加速了多种民族的融合步伐。建都中原的五代诸政权,有三个都是源于突厥的沙陀族政权,带动西北和东北各少数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与汉族交汇融合。宋元时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络绎而至,中原地区再次出现民族大融合。目前河南56个民族成分俱全,各族人民融洽相处、共同发展,形成了民族团结、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
 
  中原后裔遍布各地。在中国古代,由于战乱和灾荒等原因,河南先民多次外迁。西晋后期一部分中原汉族南迁,为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文化思想、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与江南原住民一道,为南方的开发做出了贡献。此外,秦汉、隋唐时期也发生了几次中原士民的迁徙,逐渐形成了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根在中原,客居他乡”的客家民系。如今闽粤的洛阳江、洛阳桥,就是当年中原移民对故土思念之情的印证,遍布世界各地的一亿多客家人称自己为“河洛郎”。固始历史上曾作为中原地区向东南沿海大规模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上至秦汉下至明清,中原人入闽迁台及海外各地,其后裔追先念祖,认为祖根“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三百年前在中原”。“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已成为共识。广东南雄有个珠玑巷,得名于宋时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开封县)的珠玑巷,是由于南宋时移居此地的官吏士民眷恋故土而命名。至今在南方一带,具有中原文化烙印的民俗民风还有很多。飞鸟恋旧林,游子思故乡。中原作为传承中华民族的源头圣地,是今天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到河南拜祖时,曾深有感触地说,“中原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的故乡”。为表达对客家人的认同和尊重,我省有关方面正在与香港新华传媒集团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反映客家人生存奋斗史的电视连续剧《客家人》,目的就是要通过电视这一媒体把客家人根在中原、客居他乡、爱国爱民、造福四方的主体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秀品格展现出来,让世人了解客家人,让客家人找到“回家的路”。
 
  第八,文学艺术的昌盛地,文化瑰宝在这里闪耀。
 
  历史上河南文学艺术开一代风气之先,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匠心独运的书画、雕塑、窑艺,都成为传承文化的瑰宝,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鲜活载体。
 
  诗文力作千年不朽。古代中原文学在先秦诗歌与散文、汉赋、唐诗、宋词等领域都引领时代,产生了灿若星河的诗人与作家,留下了千古流传的佳作。“汉魏文章半洛阳”,在中国社科院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河南籍国内一流诗人和文学家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出自河南。中国第一部寓言大书《庄子》也诞生在中原。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国风》160篇有95篇出自于中原作者之手。魏晋南北朝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都活跃于中原地区。西晋洛阳人左思的《三都赋》名动天下,士人竞相传写,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巩义人“诗圣”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现实主义大师,其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诗王”之称的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晚年居住在洛阳,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传世作品最多的诗人。韩愈、元稹、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等,也都是唐代文坛的巨擘。北宋时期的开封、洛阳是全国的文化与文学中心,“八方风雨会中州”,留下大量名篇佳作。很多著名作家都在中原地区活动,诗词歌赋反映的内容都是中原地区的风物人情。传世佳作《岳阳楼记》是在河南邓州为官的范仲淹受友人之托,在邓州写下的名篇。中原文学所表现的爱国精神、人道主义、忧患意识影响深远,构成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仍然影响着当代文学的发展。今天的“文学豫军”仍然不失为中国文坛的一支重要力量。
 
  书画成就仰如高山。书画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有历史记载的河南籍书法家多达4000人。秦朝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李斯、北朝书圣郑道昭、书“熹平石经”的蔡邕、与“书圣”王羲之齐名的钟繇、唐初四大家的褚遂良、瘦金体的创立者宋徽宗、清初的“神笔”王铎,都是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夏商钟鼎之饕餮、南阳汉画像砖石、龙门石窟雕像、朱仙镇年画,以及大量佛寺墓穴壁画,都从不同方面昭示着中原美术发展成就。从隋代人物画家董伯仁、唐代“画圣”吴道子、开创“全景山水”的荆浩,到宋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以及武宗元等,都是极有影响、极有地位的一代宗师。
 
  民俗奇葩历久弥新。中原地区的民间艺术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乐律、戏曲、杂技等方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库。河南乐律源远流长,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8000年前的“骨笛”,被称为“中华第一笛”,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吹奏乐器;被称为律圣的明代河南沁阳人朱载堉,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河南是“戏曲之乡”,戏剧文化起源早、品种多、受众广、影响大。夏启时中原已有优伶,商周时傩仪规模巨大,春秋时期郑卫之音独具特色,两汉和隋唐洛阳是“百戏”活动中心,明清时期豫剧、曲剧已经成为重要的地方剧种,至今豫剧仍是拥有观众最多的剧种之一。中原杂技魔术源于春秋、兴于唐宋、繁衍于明清、昌盛于当今,以功力深厚、技艺精湛、变幻莫测、奇妙无穷著称于世。北宋时期的开封民间音乐、说唱艺术十分兴盛,大众化演艺场所——勾栏瓦肆丰富多彩,大的瓦肆有勾栏五十余所、可容纳数千人,小唱、鼓子词、诸宫调、散乐、百戏等各种文艺演出应有尽有,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成为文化艺术的创作地,文化消费的大市场,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描述了瓦肆“风雨寒暑、日日如市”的盛况。如今开封的清明上河园,还在演绎着这一繁华景象。
 
  中原武术名扬四海。河南武术不仅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还形成了富含中原文化特色的武术体系。有上千年历史的少林功夫禅武合一、威震八方,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太极武术意动劲到、刚柔并济,全球有1亿多人练习,被称为“21世纪健身工程”。形意拳、通背拳、苌家拳等也都对中国武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少林功夫、太极拳热遍神州、风靡全球,洋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河南成为中华武术的光大之地,河南武术已成为河南对外交流的靓丽名片。金庸先生中原“论剑”,留下“八方武学,源自中州”的感慨。普京在任俄罗斯总统期间曾慕名专程造访少林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少林寺留下足迹,NBA巨星奥尼尔前不久也前来少林寺参观交流,都深为少林功夫的魅力所折服。
 


共6页 您在第4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7625个字符
作者:徐光春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