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文化动态>>正文内容
毛泽东对中国历史人物褒贬取舍的七大标准 >> 阅读

毛泽东对中国历史人物褒贬取舍的七大标准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从古以来,发明家创立新学派的,在开始时都是青年,学问比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压迫的人,这些发明家在后来才变成壮年、老年,变成有学问的人。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不能完全肯定,还要调查研究。但是,可以说多数是如此。
 
  他强调说:
 
  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
 
  接着他一口气举出了大量历史上年轻人干大事的例子。
 
  毛泽东读王勃的《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时写了一千多字的批注,其中说: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与王弼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三十几,王弼死时二十四。还有李贺死时二十七,夏完淳死时十七。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毛泽东进一步发挥说:
 
  青年人比老年人强,贫人、贱人、被人们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们干的。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而有干劲的,也有发明创造。④
 
  其六,听其言,观其行
 
  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是从历史人物本身的实际行动出发,并不以当事者自己的表白为标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听其言,观其行”的观人标准。
 
  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比较特殊的一个皇帝。他原为齐朝的雍州刺史,不料“时逢昏虐,家遭冤祸”,他的哥哥萧懿被暴虐的齐朝东昏侯所杀。萧衍起兵反齐,“始用汤武之师,终济唐虞之业”,终于建立了梁朝。他“制造礼乐,敦崇儒雅”,在位长达48年。但是,他“留心俎豆,忘情干戚,溺于释教,驰于刑典”,最后造成宗室子弟互相倾轧残杀,又错误地接受东魏侯景的降服,引狼入室。梁武帝本人饿死于侯景的囚室。导致大权“自己而得,自己而丧”。
 
  毛泽东对梁武帝一生从得国到失国,感慨颇多。梁武帝初期在与北魏的作战中,显示了他的军事谋略。毛泽东在《南史·曹景宗传》中批道:
 
  此时梁武,犹知军机。⑤
 
  但梁武帝最后结局却是那样可悲,毛泽东在《南史·梁高祖本纪》中批道: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⑥
 
  这是借用唐朝诗人罗隐在《筹笔驿》中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和惋惜之情的诗句,毛泽东用以评价梁武帝,当然包含着同样的心情。但梁武帝的悲剧并不完全是“运去”,其中很大原因是咎由自取。
 
  梁武帝晚年专听独任,听不进不同意见,最典型的是他对贺琛奏折的批驳。
 
  贺琛在奏折中尖锐地提出了武帝晚期的各种政治弊端,希望他对官吏“严为禁制,导之以节俭,贬黜雕饰,纠奏浮华”。梁武帝对此无法容忍,竟口授敕书,一一反驳。声称自己“有天下四十余年”,一直是注意听取大臣们意见的,而且最恨昏聩。你贺琛在朝为官,见多识广,不应和那些庸碌之辈一样讲话。
 
  读到此,毛泽东想起孙权批驳陆逊的话与此很类似,他在《贺琛传》中批道:
 
  此等语,与孙权诘陆逊语同。①
 
 


共5页 您在第4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347个字符
作者:卢志丹 来源:新浪读书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