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重磅推出>>正文内容
唐朝封疆大吏哥舒翰: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 阅读

唐朝封疆大吏哥舒翰: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自从玄宗把18万兵马交到哥舒翰手中后,杨国忠的心就悬起来了。
 
在他看来,关外的安禄山对他固然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可此刻手握重兵的哥舒翰又何尝不是呢?现在满大街的人都在叫嚣要杀他杨国忠,哥舒翰会不会趁此机会反戈一击,拿他杨国忠的人头去收买天下人心呢?
 
杨国忠觉得可能性很大。
 
从这个意义上讲,哥舒翰其实比安禄山更让杨国忠感到恐惧。因为安禄山远在千里之外,而哥舒翰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对于这种态势,就连杨国忠身边的幕僚都替他心惊不已。有人就跟他说:“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
 
杨国忠再也坐不住了,立刻上奏玄宗,说:“如今潼关大军虽然兵力强盛,可万一失利,京师就危险了。臣请求从皇宫下属各部门人员中挑选出3000精壮士兵,加以训练,以备不测。”
 
玄宗当即照准,并命剑南道(当时剑南节度使仍由杨国忠遥领)将领李福德统御这支后备队。随后,杨国忠又另外招募了一万人,命亲信将领杜乾运率领,进驻灞上(今西安东灞河河畔),名义上是防备叛军,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
 
杨国忠的举动一下子就把哥舒翰惹毛了。
 
老子在前面浴血奋战,你却在背后拿刀顶着老子,这算什么事儿!
 
哥舒翰本来一直以大局为重,可眼下也不免要担忧个人的命运了。谁都知道,杨国忠既是朝廷的首席宰相,又是玄宗跟前的头号宠臣,玄宗现在什么事都听他的,万一杨国忠真想除掉哥舒翰,只要怂恿玄宗下一道诏书,立马就可以让他步高仙芝和封常清之后尘,然后再让心腹将领杜乾运接手潼关防务。
 
哥舒翰不是傻瓜,当然不会任由杨国忠摆布。
 
杜乾运刚进驻灞上没几天,哥舒翰就上奏玄宗,要求将杜乾运的这支部队划归潼关统一指挥。玄宗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哥舒翰和杨国忠在暗中角力,当即表示同意。
 
天宝十五载六月初一,哥舒翰借故把杜乾运召到潼关,然后随便栽个罪名就把他杀了。消息传回长安,杨国忠大惊失色。他万万没料到,哥舒翰竟然会如此胆大妄为、心狠手辣!
 
至此,杨国忠和哥舒翰已经从相互猜忌、相互戒备,发展到了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地步。
 
这两个李唐朝廷的股肱重臣,一个大权独揽,一个重兵在握,可他们并没有把矛头共同指向潼关外面的敌人,而是掉转方向,彼此指向了对方。
 
就在杜乾运被哥舒翰诱杀的第二天,玄宗忽然接到了一份情报。情报称叛军大将崔乾祐驻守陕郡的兵力不超过4000人,而且都是老弱残兵,防守异常薄弱,官军应抓住战机大举反攻。玄宗大喜,立即派遣使臣到潼关宣诏,命哥舒翰即刻率部东征,进攻陕郡,克复洛阳。
 
史书没有记载这份情报的来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份情报是错误的。
 
更准确地说,这份情报纯粹是捏造的。
 
因为,崔乾祐作为燕军西进关中的前锋,其兵力虽然不会很多,但至少也在两万到三万之间。更重要的是,崔乾祐麾下的部众都是骁勇强悍的百战之兵,属于燕军中的野战劲旅,尤其是其中的同罗骑兵,更是精锐中的精锐。所以,实际情况绝非那份可笑的情报所说的那样,什么兵力不满4000,还什么老弱病残、防守薄弱云云,这些完全是扯淡,并且是别有用心的扯淡!
 
那么,这份别有用心的情报又是谁捏造的呢?
 
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除了杨国忠,没有人会这么做,也没有人敢这么做。
 
接到玄宗下令东征的诏书后,哥舒翰懵了。就目前的战局而言,这无疑是最弱智、最可笑、最不合理的一个决策。
 
哥舒翰不敢耽搁,连夜起草了一道奏疏,让使者回禀玄宗。他在奏疏中说:“安禄山久经战阵,军事经验非常丰富,此次叛乱蓄谋已久,他岂能不做充分准备?如果说陕郡的兵力薄弱,那也必然是以此引诱我军出击,一旦我们真的出击,正好落入他们的圈套。而且,叛军千里而来,利在速战速决;我军据险而守,利在打持久战。更何况,叛军残暴,久之必失人心,兵力也会萎缩,我们只要静观其变,到时候乘虚而入,定能不战而生擒安禄山!”
 
就在哥舒翰呈上奏疏的同时,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向玄宗提出了他们的下一步计划:“我军正计划北上,直捣范阳,覆其巢穴,俘虏叛军的妻儿老小作为人质,以此向他们招降。届时,叛军必定会从内部崩溃。至于潼关大军,只要坚守阵地,把叛军拖住,让他们筋疲力尽就够了,千万不可轻易出击。”
 
两份来自前线的奏报不谋而合地提出了一个相同的战略,那就是—坚守潼关。
 
只要玄宗能够虚心接受这四个字,那么后面的历史很可能就会全盘改写。
可惜,玄宗并不接受。
 
他一心只想着快速反攻,光复东都,彻底洗刷安禄山带给他的耻辱。所以,他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观望拖延。此外,杨国忠又整天在他耳边吹风,说眼下叛军毫无防备,绝不能让哥舒翰逗留延宕、贻误战机云云,玄宗心里就更是急不可耐,随即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关决战。
 
在此后的两三天里,玄宗接连派出了几十拨传诏使者奔赴潼关。前面一拨刚刚宣完诏书,后面一拨紧跟着就到了,“续遣中使趣之,项背相望”。
 
那几天,哥舒翰耳边始终只回荡着两个字:出关、出关、出关……
 
这两个字无异于死神的召唤。
 
然而,圣命难违。哥舒翰即便明知道只要迈出潼关一步,就等于迈进了鬼门关,也只能怀着满腔的无奈和悲怆往前迈!
 
天宝十五载六月初四,哥舒翰留下一部分羸兵守关,然后“抚膺恸哭”,“引兵出关”。
 


共4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5253个字符
作者:王者觉仁 来源:《百家讲坛》蓝版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10日
上一篇:中俄结盟:海誓山盟为何成了一场苟且的闪婚[ 12-3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