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百家讲堂>>正文内容
史学大家许倬云说历史:大国的兴衰 >> 阅读

史学大家许倬云说历史:大国的兴衰

作者:许倬云/口述 陈珮馨 陈 航/整理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6日 点击数: ( 字体: )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的兴衰之一
 
原编者按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从今天起刊出,每周一期,逢周二刊出。许倬云先生是史学大家,在中国社会史、中国上古史等领域卓有成就,著作等身,他的《心路历程》、《西周史》、《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及《万古江河》等享誉海内外。许先生1930年生,1949年赴台,先后受教于傅斯年、李济、王世杰等,后赴美国获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他先后出任过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匹兹堡大学教授等。本系列为许倬云先生在中国大陆开设的第一个专栏,敬请留意。
 
(为许先生在中国大陆开设一个专栏的工作,我们已经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也得到了多方的帮助。许先生亲自口诉,定稿,十分辛苦。这次得到南方都市报刘炜茗编辑的大量工作,开辟了专栏。另外,匹兹堡的陈珮馨小姐辛勤笔录,起了关键作用。也此外大事一件。敬请大家关注这个专栏。 ——陈航)
 
 
帝国衰败这个课题,实际上从二十世纪初期大家就开始问了。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大家就觉得西方的殖民帝国,像英国、法国、德国,都俨然是一代天骄,可谓帝国,可是现在衰败了。因此,当时就有一些历史学家拿周期性来讨论,说这次衰败是一个周期,从兴盛到衰败是一定的过程。这个我接下来会再说。
 
讨论了一阵之后,一战、二战两次世界大战,再加上中间经济大恐慌,确实很多人觉得整个西方文明到了尽头,尤其殖民帝国是不是已经到头了。可是在二战以后,似乎整个西方文明又翻出一个新的高峰,所以,有一段时间,没有人再提衰败这个话题。而且,前不久,还有人,例如福山,曾乐观地宣称:历史已经终结。历史终结,就是说历史不会再变化了,接下来只是调适一下,这个小螺丝钉转转,那个小螺丝钉转转,这个机器可以一直用下去。福山以为:资本主义、民主社会、科学技术,就是历史的最后结局。这个乐观的情绪,大概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到了巅峰。
 
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有人针对“现代”,提出“后现代”,认为现代已经过去。
 
回溯更久,在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眼光远大的哲学家,比如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就说西方文明不是可以一直走到头的,中间还会有大转变,而且他认为,大转变马上就在眼前。可是一般人不知道,也不相信,都认为是经济荣景永远可以繁荣的。尤其经济学家认为,对荣景的期待是没有问题的。那饼永远可以做大,财富永远增加,市场永远扩大,生产永远提升,生活的品质永远可以改善——那是无穷无尽地往乐观方面走。一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些人,例如刚才讲到的福山,就认为说资本主义形势大好,社会主义已经失败,此后天下太平。
 
但是这个时候,也有一批历史学家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说不对,历史是否已走到尽头处了。第一批讨论的,主要是在美国的学界,是回溯大英帝国怎么解体,讨论强权的衰落。这种论调后来愈演愈烈,最近十几年来一直有人在热烈地讨论这个问题。
 
我跟我的一批朋友,在艾森斯塔德领导下,大概25年来——主要是前面的15年,最近10年没有怎么太聚会——我们讨论,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各种复杂体系走过的道路,和将来发展的趋向。
 
吉本和汤因比等人的解释
 
我们这些人的背景比较复杂,有古老文明的研究者、宗教学家、神学家、历史学家,也有现代文明的研究者、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我自己又参加了另一批学者的聚会,加入到美国西南部,像亚利桑纳和新墨西哥州,研究那一地区印第安文化的一群考古学家。在阿伯克基和圣塔菲有两个基地,我们主要就是讨论墨西哥的玛雅文化,以及秘鲁的印加文化,这两个文化怎样崩溃的因缘。
 
印加文化崩溃,很容易解释,被西班牙人连唬带蒙,打败了,而且被残杀得非常厉害,破坏得非常厉害。这是西班牙人负大罪,天主教教会要负大罪。但是玛雅文化在西方人到达以前,就已经经历过两次转型,其起伏因果是我们非常有兴趣的事情。可惜玛雅文化没有足够的文字记录,只有许多的考古成绩,我们不知道它的文化究竟怎么崩解。
 
因此我25年来就一直琢磨这个衰亡的问题。这个课题早在汉朝,大名鼎鼎的《过秦论》,就讨论秦帝国怎么垮掉的。《过秦论》本身是很短的一篇文章,它只是一篇散文,在学术研究上,不是真正端出证据来的研究论文了。但实际上,大半后来讨论帝国问题的,跟他讨论的范畴,有不少,竟是相符合的。
 
在十八世纪,英国人爱德华·吉本,写了《罗马帝国的衰亡》。罗马帝国1400年的历史是他终身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写成6卷本大书,浓缩出来是一本小书。那6卷大书收集资料之多,讨论之细密,却可称叹为观止。他是真正拿文化和政治权利衰退再到完全垮台,做最细致的研究的人。他跟当年贾谊《过秦论》其实是有很多地方类似。当然,两个国家完全不一样,秦国和罗马帝国很不一样,跨越的年代也不一样。秦朝,就算从秦国开始到终结也不过两百年,罗马帝国时期根本是涵盖了1400年的发展。不过,1400年的罗马帝国,分分合合,起起落落也好多次了,所以它叙述的是罗马称霸的1400年间的事情。
 
它归结起来有这几个条件。内在的条件很多,包括税收太重,包括劳役太重,包括军人专政等,也包括官僚集团的败坏,各地经济条件的盛衰,经济中心的转移,凡此,涵盖面已经很宽,气魄非常宏伟。但是他没有讨论到外在情况,比如说环境的问题。他讨论的角度,可以说,还是讨论衰亡的主要方式,就是从内在条件着手。
 
另外一批我以前说过的,二十世纪初期有一批人,包括斯宾格勒、汤因比却以为,历史有个周期循环,有生必有老,有老必有死,生死循环是躲不开的。但是循环论走到尽头的时候,就变成数学推测了。这个就没道理了。人寿命有长短,国家和文化它也有长短,也有各自条件,不能单单用循环论来讨论。所以汤因比在周期性的发展之上加了一个因素:文化的接触与挑战——挑战与调节,这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加进去。内在条件可作为根本的改变。因此讨论这个时候,内在条件已经扩大,加入外面文化的接触。
 
近年来,尤其因为考古学家的研究,也因为气候和自然条件的讨论,研究者看到环境的作用。最近这几十年来,我们对环境因素非常敏感。这个环境的因素摆进去,自然条件的介入就和文化接触、文化融合拼在一起,变成某种圈外的条件,打进了圈内条件之内。这个议题已经扩大了,但是我自己认为这两种解释都是不够的,待会儿我说明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综合讲起来,假如过去帝国毁坏的话,我前期说内在条件,大概总不外乎官僚制度的败坏、军队的专政、老百姓贫富的差距扩大、人民工作的意愿降低甚至没有意愿,等等。吉本讨论这个时候,他倒果为因。他说罗马帝国垮下来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基督教信仰。他错了。罗马帝国垮掉,是因为自己没有信仰了,基督教的信仰才趁这么一个空当里很迅速钻进来。
 
罗马帝国为何衰亡
 
本来罗马帝国外围的所谓“蛮族”,其实他不是那么蛮,是新进入的雅利安人,转化为帝国的军队,为罗马打仗。然后这些武装力量渗透到罗马帝国,最终才改变了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晚期,贫富差异,有很大数量的奴隶、贫穷的城市居民,还有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要找心灵寄托的时候,基督教乘虚而入。所以基督教信仰,上达公卿,下达平民。罗马帝国的上层本身,已经空虚,那一内在因素,已经削弱衰败,不经一推。
 
罗马帝国本来是什么样的理念?而这个理念吉本认为可以维持住呢?吉本是错误的。他认为这个理念就是罗马帝国城市居民的公民意识。对城市公民权的重视,城市共同体的团结一致,构成了一个很强固地,防卫罗马式的贵族民主制。我认为贵族民主制,中下层是没有权力参加的,公民是上层,公民只占全体人口的少数。这种贵族民主制,他们认为是罗马上层团结一致,就是工作效率好、制度良好等的原因。吉本认为这个东西败坏,基督教精神就推翻了他。我想这个是翻果为因,假如罗马帝国不是老早就丧失这个公民精神,根本没有让基督教进入上层的机会。罗马帝国造成两个问题,一个是上层本身腐败,第二个是下层人数极大扩大和沉沦,经济上的沉沦,生活上没指望,就是所谓的贫富差距太大。
 
贫富差距太大的原因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帝国的无限扩张。每次扩张,罗马兵团——就是你们在电影上看见:一队一队头上留发的兵丁,列队行进——雄壮地出去,很少凯旋。胜利的将军带着他的部队占领了一个地方,不是做总督,就是用罗马的办法,和当地原有的政权取得妥协,双线的统治。罗马的将军们、总督们占地为王,但是统治的法律、统治的权威,都委托当地原来的王、原来的酋长去执行——等一下我们再去看英国近代的殖民政权,基本上都是用同样的方式——在得胜的地方留下的将军们和他的战士们,不再回到罗马。罗马把本来是邻邦的居民拉进来,变成罗马的公民,人数不够,甚至于奴隶,也一批批解放,变成新的罗马公民,成为罗马兵团出征,每一批出征的队伍中,大多数是不回来的,所以罗马中心本身是掏空了。中央掏空了,却在东边成立了新的中心。扩张最多的地方是东部,他没有往南部去扩充,南部是非洲。撒哈拉以南不值得扩充。往东扩充的后果,就侵略到古代波斯帝国的地区,所以东罗马就建在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于是罗马有了东、西两个中心。上层本身已经掏得非常非常空虚,罗马公民这个名词,实际上不断吸引了外邦人进来,而这些外邦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公民精神。古罗马犬儒学派,是他们公民精神所依附的思想系统,后来也无多少传承。
 
吉本分析这一套,设定了这个模式,影响了二十世纪下半期的后半段,尤其最近三十年到二十几年的历史学界,大家感觉到吉本描述的罗马后五六百年的情况,实际上和西方帝国从大英帝国扩张到美利坚共和国的霸权,其兴衰演变的模式,基本上相当类似。
 
大英帝国日不落,在每个地方都和当地的土王合作,大英帝国的官员实际掌权,但是这种模式并不真正依照大英的精神来治理。大英帝国在各处都设立英国的制度:印度、新加坡、澳洲的国会,都是大英帝国国会的翻版,但是没有大英帝国的精神。印度的国会跟英国国会对比,就犹如菲律宾的国会和美国的国会对比一样,貌似而神异。现在,从这个角度来说,英美上层的发展情况也在逐渐掏空,美国当年立国者们的一些理想,实际上也在冲淡。美国现在的政治,受制于财富,而不见当年华盛顿、杰斐逊、汉密尔顿的立国理想。
 
美国的体育场和罗马斗兽场的残迹很像是一样的。你们到罗马去看那个残墟,圆形斗兽场,和今天的体育场一个样子,今天球员跑出来的地方,就是当年放出来狮子、大熊的地方,另一个门放出斗兽师,在中间格斗。而当年罗马公民第一要紧的事,是政府发放红酒,发面包,各种社会福利,让他们观赏斗兽。罗马帝国后半段的将军们,有时候一年里面换一百个王,一百个皇帝,三天一个皇帝,犹如我们残唐五代换节度使,说小兵册队长,队长册节度使,节度使册天子。册本来是从上往下册,这是从下往上册,一模一样。警卫军官可封皇帝,三天两天封一个,倒下来的皇帝,穿了三天紫袍——不是黄袍,就身首异处,或者上吊。
 
各处殖民地的变乱也无时无刻没有,却是当地原有的统治者跟罗马兵团一起镇压当地的叛乱。耶稣基督和犹太复国主义者是合作的,耶稣说我的王国不在地上,犹太法判定他死罪,还说他自称为犹太的王,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耶稣在世的时候,许多地方有类似的运动,就是各处翻来复去地抗争,也和今天对殖民强权的抗争很类似。
 
拿吉本的罗马衰亡过程和今天的情况来比,难怪许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家,也说,我们是快要走到帝国崩溃的局面了。
 
究竟可以如何对比?庞大的军费?当时罗马时代不需要做那么精密的武器,但是必须维持驻防的军队,住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或者在埃及的亚力山大城,每一个兵,要五六个人伺候他,所谓“兵大爷”,有人管他的马,有人管他盔甲,和满清旗营大爷一样的——清朝后来进了满营的满大爷,满洲将军满城,真正在册的士兵不会超过三百个,但是手下的伺候人可能两千人,这种军队怎么打仗?但是必须要维持这些人。罗马兵团亦复如此,这是庞大的军费。
 
还有打仗时候的残忍。斯巴达克思的奴隶造反,被大军镇压,用北方的蛮族来镇压斯巴达克思的奴隶军,吊在木杆上的尸首,从罗马城一直到西西里,沿路挂排满了,杀多少人啊?被杀的是奴隶军,但奴隶军也不是死人,“杀人一千,自伤八百”,罗马人自己军队得死多少?今天有强大武器的人,人命死得少,可是无辜得很。每天电视上,美国军队在伊拉克,二十岁的伍长,三十来岁的中士,一个个年纪轻轻的,莫名其妙死掉。4000个在伊拉克死亡的美国军队,代价是伊拉克人3万-8万,这种代价不公平。罗马帝国就在这样的情势下,一步步耗损自己。今天,美国进入伊拉克,进入阿富汗作战的军人,他们的枪在黑夜里面红外线自动瞄准。你不看他的枪,看他背上,他都端在手里了。就扛着的这些武器,价值60万美金,他身上是子弹打不穿的马甲,头盔是直接通信的,等于小雷达,也等于接收站。60万美元一个兵,而今天驻留在阿富汗的5万兵,你想人们的税都交到哪里去了?昨天你看他撤兵回家,连子弹都不带回来了,丢掉不要了,这个浪费你想想看有多大。这个消耗跟当年罗马的消耗相比,不知道要多几千万倍。历史上,任何帝国都消耗了资源;今天的消耗,尤其快速,因此,历史学家说西方的强权,正在走向穷途末路了。
 
(待续,敬请期待下周二的“许倬云说历史”。详见下一页)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