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学者关注>>正文内容
曾长期未获认可的国民党敌后抗日根据地 >> 阅读

曾长期未获认可的国民党敌后抗日根据地

作者:洪小夏 来源:《书摘》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6日 点击数: ( 字体: )

 
四、小结
 
1.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的创建有全面的规划
 
如前所述,早在1937年12月,国民党在制定《第三期作战计划》时,就曾提出在全国建立12块抗日根据地的规划。1939年2月和5月,军委会西安会议决议和《游击队调整办法》,都明文规定了选择根据地的标准和要求。6月在重庆最高幕僚会议第二次临时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了陈诚提出的《建立全国游击区方案》,共在全国划分了12块具有战略地位的游击区,其中在敌后的有8块。国民党敌后根据地的选择与建设,都有章可循;各根据地的划设与全国抗战的总体布局相互关联,独而不孤;各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都接受相应战区的领导指挥,构成较为周密的网络体系,与正面战场有很好的战略与战役配合。
 
2.国民党对根据地的认识、建立途径、作战方式均与中共存在差异
 
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计划和建立的根据地,一般有较多的正规军支撑,储存了较为充裕的粮食、弹药、医疗器材等战备物质,大多并未被日军占领,或者短期被占领随即恢复(例如大别山的立煌县,7年多时间里只沦陷了短短几天),实质是位于敌后的后勤补给集散地;与中共军队白手起家,在敌后建立根据地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在敌后的正规军较多,弹药较充足,国民党军队在敌后不仅能打游击战,也能打运动战,甚至能打阵地守备战;其敌后作战方式比共产党丰富,包含了游击战和正规战的多种战术,不过这并不改变其敌后战场、敌后游击战的属性。
 
3.国民党敌后根据地的建设颇具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沦陷区日益扩大,敌后根据地与正面战场及国统区大后方的距离渐远;尤其是位于完全敌后的根据地,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进行根据地建设,否则便难以维持。因此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的建设十分重视,开展了政权建设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有的还颇具特色,具有相当成效。限于篇幅,本文无法详述。
 
4.国民党敌后根据地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国民党敌后游击根据地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1)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
 
从1937年7月至1938年底。在有沦陷区的第一、二、三、五等4个战区,先后创立了一批游击区和根据地。
 
(2)发展和高潮时期
 
从1939年初至1940年底。不仅新成立了冀察、鲁苏两个完全在敌后的游击战区,而且包含沦陷区的其他各战区也普遍建立了游击区和根据地。沦陷区除了重要城镇和交通要道为日伪军所控制外,其余几乎全部成为游击区。在日军统治薄弱、地形有利的地域,还建立了较为稳固的根据地。全部、大部或者部分成为国民党游击区或者根据地的县,约占沦陷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3)萎缩期。
 
1941年以后,国民党敌后根据地发生了分化:
 
有的保住了。如第一战区的豫东游击根据地【59】,第二战区的晋西吕梁山根据地,第三战区的浙西天目山根据地,第四战区的海南根据地,第五战区的大别山、桐柏山、大洪山根据地,第九战区的幕府山根据地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尤其是大别山根据地,还升级为第十战区。
 
有的丧失了,特别是华北和长江以北的各根据地,如冀察战区,鲁苏战区,第一战区冀西南根据地、在河南的大多数根据地,第二战区在山西中条山、太岳山、太行山的主要根据地等,基本丧失。
 
总体来看,国民党在淮河以北的各根据地,基本丧失(除阎锡山在黄河以北保留了晋西一小块之外);在长江、淮河之间的各根据地,普遍遭到削弱,但仍保持了一定的力量(例如大别山根据地);在长江以南的各根据地,大多能够保持。
 
5.国民党根据地萎缩衰败的原因分析
 
国民党各敌后根据地在抗战中后期萎缩衰败的原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主要外因有:
 
(1)被日军扫荡
 
例如第二战区山西的太行山、中条山等根据地,鲁苏战区山东的鲁中、鲁南以及苏北根据地,都是在日军的多次围剿下溃败,残部被迫转移而丧失的。
 
(2)与中共部队摩擦
 
如冀察战区在河北的各游击区以及太行山根据地,鲁苏战区在鲁西北、鲁东、鲁北的大部分根据地,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部在苏北(先后遭受日军和中共军队的打击)的根据地,第二战区在山西的太岳山根据地等,都与中共敌后部队发生过严重的摩擦,最后导致失败。
 
在两个主要外因中,因第一外因而导致的失败超过因第二外因,即国民党敌后根据地主要是垮于日军的扫荡,而非主要垮于与中共的摩擦。
 
主要内因有:
 
(1)内部不和,派系林立
 
遇到日军扫荡或者中共反击,国民党敌后各游击区、各根据地的部队,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一般坐观友军失败,而不施以援手。还有的内部自相火并,自相消灭。
 
(2)游击部队政治素质差,抗战意志不坚定,大量投敌伪化
 
敌后游击战环境艰苦,很多国民党敌后游击部队斗志不高,难以抵挡日军的压力和诱惑,投降日伪,造成国民党敌后力量锐减,根据地丧失。例如山东的吴化文、河北的孙殿英等。加之,国民党游击队普遍政治觉悟不高,军纪不好,受到民众支持程度远小于中共武装。这是国民党敌后战场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
 
总之,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规划、建立时间早,数量众多,面积也不小,在根据地建设上颇具特色,对国民党坚持敌后抗战提供了较好的支撑作用。但是后来的发展不平衡,只有一部分根据地坚持到抗战胜利,总体上呈日益萎缩衰败的态势。与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不断巩固壮大的态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分享按钮分享到凤凰微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内容

本周排行榜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