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百家讲坛官方网站>> 史海钩沉>>正文内容
英雄何凤山:中国的“辛德勒” >> 阅读

英雄何凤山:中国的“辛德勒”

点击数: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有人或许要问,何凤山是何许人也?
 
何凤山,字久经, 1901年9月生于湖南省益阳县,1926年毕业于长沙雅礼大学,后考取政府公费留学德国明兴(慕尼黑)大学深造,1932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33年,何凤山回湖南省政府任秘书,当年曾代表湖南省参加美国芝加哥建市百周年纪念展览会,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习国际公法。1935年,何凤山步入外交界并随同驻土耳其公使贺耀组任二等秘书。赴任前,湖南省主席何健设宴为之践行,并对他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你去外交界,可能将来对国家的贡献会更大,好自为之!”说完之后,又亲笔书写对联一幅相赠:“行无不可对天之事;思必有益于世乃言。”对联的大意是,做人要讲天地良心,做事要做有用之事,何凤山认为此联意义深远,后悬挂于客厅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目睹了纳粹的暴行后,何凤山对犹太人的遭遇深表同情,并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加以挽救。当年的幸存者、目前定居以色列的塞丽维娅·多伦回忆说,“何凤山与我们家比较熟,他亲自把我护送回家,并对我们说,只要他还有外交官的身份,只要他还住在我们家里,纳粹就不敢伤害我们。为了保护我们,自那以后,何凤山经常到我们家里坐一坐,看一看。”多伦的弟弟后来被纳粹逮捕,庆幸的是,何凤山已经给他办理了签证。1939年,多伦与弟弟离开维也纳去了巴勒斯坦,后来又迁居以色列。
 
险些被遗忘的“中国辛德勒”
 
1973年,何凤山结束漫长的外交生涯退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何凤山的义举不为人知。直到1997年9月,96岁高龄的何凤山在旧金山去世后,曾为《波士顿环球报》记者的何曼礼,她在报上的讣告中提到父亲曾在维也纳任总领事期间为犹太人发放过签证。不久,一位素不相识的犹太裔历史学家给她打来电话,向她求证当年的签证之事。这位历史学家,就是前文提到的十七岁少年艾立克。
 
在经过大量的发掘研究后,艾立克惊奇的发现,目前很多在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犹太人,他们的父母都是靠着何凤山的签证而逃离死亡的,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美国亿万富翁伊斯雷尔·辛格(现任全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在调查访问中,辛格曾含着泪水对艾立克说,“我的父母是何凤山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在晚年出版的回忆录《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何凤山也曾提及给犹太人发放签证一事,但只有前文引用的一个段落,极其简单。他曾对女儿何曼礼说:“我对犹太人的处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何凤山的一生淡泊名利,正如其书中说的,“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
 
  在历史学家和何曼礼等人的努力下,何凤山救助犹太人的壮举才公诸于世,并由当年的一些幸存者提供了有力证据。2001年 1 月,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了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内容是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的事迹,而其中最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此后,这段尘封了60 年的历史终于为世人所知。同年10月,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正式授予何凤山“国际义人”的称号。次年,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举行了隆重的“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先生纪念碑”揭碑仪式,石碑上的铭文刻着:“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以色列总理沙龙在纪念碑前说:“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是上帝”。
 
不久,联合国总部举办了一场名为《生命签证:正义与高贵的外交官》的纪念展,何凤山是其中惟一的一位中国外交官。由于拯救的犹太人最多,何凤山的照片被放在正中央,极为抢眼。
 
世人不会遗忘勇敢、真诚与善良,历史也没有遗忘何凤山。正如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说的,“就像辛德勒一样,何博士的故事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他将成为一个让中国人骄傲的名字。他不仅是中国人的英雄,也是我们犹太人、西方人的英雄。” 
 
 
(以上刊登于2010年9月6日《海南日报》文史周刊)
 
 
补充:犹太人在上海
 
以色列财政部长尤瓦尔·施泰尼茨在以色列国家馆日的庆典仪式上说:“我们难忘上海人民在二战期间搭救了逾3万犹太人,使之躲过劫难。”当时的上海不需签证即可前往,但没有签证是无法离开奥地利或者其他国家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签证就是犹太人逃离死神的护身符。
 
上海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中心学者潘光、王建在《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一书中说,“从1931年到1941年,大批从希特勒屠刀下逃生的欧洲犹太人远涉重洋来到上海,其总人数几达3万,除了其中数千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外,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仍有25000名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避居所,仅后一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5国接纳犹太难民的总数……由于自身奋斗、各方援助和其他种种复杂因素,上海犹太人躲过浩劫,熬过战争而幸存下来,于是,“上海”一词在纳粹大屠杀史上便成了“拯救”与“避难所”的代名词。”
 
从历史上看,大规模来到上海的犹太人有三批,第一批在十九世纪的下半叶,主要是来上海经商,第二批主要是俄籍犹太人,他们为躲避反犹狂潮及因革命带来的动乱而来到上海。第三批则是二战前后为躲避希特勒的种族大屠杀而来到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
 
在德国吞并奥地利及捷克斯洛伐克并向其他欧洲国家发展后,在欧的犹太人大批外逃,这些人的遭遇是极其不幸的。据1938年12月5日《申报》的报道,一批刚抵达上海的犹太难民说:“我们187人中,有不少本为当地商界巨子,拥资千百万,但此次被逐出境后,除船费以外,每人所带现款不得超过10镑,违者即被搜去充公”。
 
不可否认,上海市民给予了犹太难民无私的接纳和真诚的帮助,对此,1939年出版的《东方杂志》也曾在1939年撰文指出:“虽然我们在上海尚有十多万难民的生活不易维持,但只要我们能力能办到,总可以尽力帮助犹太难民……我们应站在弱小民族的联合战线上,一致对付欺凌弱小民族的敌人。”
 
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上海一度成为了犹太人、尤其是奥地利籍犹太人逃避纳粹的“诺亚方舟”。据幸存者赫尔克女士说,当时许多上海人对他们非常友善,犹太人聚集的街区,甚至被当地人称之为“小维也纳”。
 
二战结束后,为寻找自己亲人的下落或与家人团聚,加上以色列建国等因素,在上海的犹太人纷纷离去。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一些曾在上海居住过的犹太人纷纷来上海寻根,缅怀那段难忘的岁月。最令人惊奇的是,一些在上海出生并长大的犹太老人甚至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尽管三十多年的光阴已经过去。
 
2010年世博会期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完成了动画电影《犹太女孩在上海》,这是一部以动画形式反映二战期间上海成为犹太人避难“方舟”的作品,其主要内容是犹太女孩瑞娜及她的家人在上海避难的经历。曾在上海躲避战乱的美籍犹太人杰瑞·摩西在观看后动情的说:“我把童年的心留在了上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百家讲坛》杂志网站无关。本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4995个字符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08日